明史劇《山河月明》中,何晟銘飾演的朱標太子下線了。下面的劇情,有點看不進去了。
雖然明白,朱四郎才是這部劇的主角。可是心不由人,就是覺得朱標太子,以及他老爹朱重八這些老戲骨的戲份,才是最精彩的片段。
朱標去后,朱重八想要留著湯和在京城頤養(yǎng)天年,可是老人家卻堅持辭行離京。
看著劇中這位據(jù)悉67歲的老人家,堅定而決絕離去的步伐。網(wǎng)友表示:真是像極了我下班的樣子。
歸心似箭這個心情,被老戲骨畢彥君詮釋得淋漓盡致。
可能有觀眾會不理解,放著更富饒的京華煙云不待,非要回去拿起鋤頭種田。
可是看懂了之后的劇情,就會明白。裝了一輩子的湯和,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劇中的湯和,完全符合歷史上關于他“為人謹慎,沉敏多智”的評價。識時務,懂進退。
在湯和離開后,朱重八攤開了桌上的一張紙,上面寫著幾個人的名字。朱重八執(zhí)筆,劃去了湯和的名字。
紙上其他幾個人的名字,分別是藍玉,馮勝,徐輝祖,傅友德,李景隆。以上幾個人,包括湯和在內(nèi),都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先于老朱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人間。
第二,無一例外,這幾人都是戰(zhàn)功煊赫的武將。
湯和活了69歲,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這已經(jīng)是高壽了。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壽終正寢。而其他幾個人,幾乎全都不得善終。
藍玉,1393年被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受牽連者數(shù)以萬計。
馮勝,1395年遭到無罪賜死,死后沒有進入功臣廟。
傅友德,1394年被賜死。
而徐輝祖與李景隆,熬過了朱重八與朱允炆,還是在永樂的手里削爵圈禁。
湯和離開的中途,停下來,背著身子,雙手合拳,向空中做出那一拜別。
亦是在感激朱重八這個老伙計,愿意放自己離開,遠離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劇中,畢彥君飾演的湯和,可謂是把湯和這個人物的精髓,刻畫得入木三分。
作為同一批,跟著朱重八打天下的元老級員工。湯和跟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作威作福。
在徐達跟李文忠去世后,朱重八表現(xiàn)出對兵權(quán)忌憚的信號后。他主動交出兵權(quán),回鳳陽老家種田。
關于種田,他不是裝裝樣子而已。手中因為握鋤頭而生出的老繭,極大地安撫了老朱一顆多疑的心。
這樣的行為,在其他一眾初代元老級員工看來,怕是蠢壞了。
而對于湯和而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一首詩,可以很好地說明湯和的選擇與心境。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聽到其他過往有交情的老同事要遭殃的時候,湯和從老家趕回來,幫著向朱重八這個老板求情。
可是當老板說,這件事情我已經(jīng)有了定論,不讓你兩邊為難。湯和便聽從老板的意思,說不管就不管。
哪怕有人在身后叫破了嗓子,他也當做聽不見。
那一年,朱標去世,很多不安的因素蠢蠢欲動。
老朱把自己的親衛(wèi)以及自身安全問題交給湯和,這是寄予了何等大的信任。
老朱這個時候,已經(jīng)沒了選擇。
他要提防的,不僅僅是自己幾個虎視眈眈的兒子。還有那些因著各種原因,已經(jīng)選好站隊一呼百應的元老級員工們。
在老朱沒有最后拿定主意之前,這些都是不利于大明和平與友善的企業(yè)愿景。
湯和的臨時親衛(wèi)隊長,一直做到了老朱拿定了主意,把繼承權(quán)給了先太子的兒子。朱允炆這個皇孫,變成了皇太孫。
湯和這個人,是個很有眼力勁兒的人。很多話,搶在老板開口前就自己提出了。
老湯一看,看到京城危機已經(jīng)解除,便主動再次提出解甲歸田。把兵權(quán)還給老朱,把鋤頭還給自己。
他不會讓老板為難,更不會讓自己為難。
接下來的事情,無論是繼弟還是繼子,那都是老朱自己家里的事情。
外人無論怎么選擇,終究都是要得罪一個老朱家里人,反而讓自己落得一個里外不是人的下場。
再者,在朱標這里,他是熟悉的,被尊敬的湯伯。
不僅打從心底尊敬,對其評價也相當?shù)母摺?/p>
而在朱允炆這里,他們沒有任何的感情交集。
他會不會打心底里對朱允炆這個皇太孫心悅誠服,在朱允炆心中有個疑問,在老朱心中亦然。
而在朱允炆成事之后,等待他的,是兔死狗烹,還是過河拆橋,他不敢往下細想。
畢竟,他已經(jīng)是公爵了,還能怎么加官進爵?回報不會比現(xiàn)在的情形更好,可風險,卻會更高。
老朱堅持要把湯和留下,而老湯為數(shù)不多的一次,忤逆了老朱的意思。
君要臣死,臣說,誰愛死誰死,反正我不死。
所以,當他以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奔向鳳陽田間的那個畫面,確實像極了我們下班回家的樣子。
步伐堅定,有著絕不回頭的決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