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親愛的小孩》一開篇,再次引爆女性話題。
第一集赤裸直擊婚姻生育現象,很多女性看完心驚膽戰。
也從側面映射一個事實:
女性生育的艱難,一直被大眾所忽略。
這個忽略,自然是指懷孕及生子后的付出。
肖路作為爸爸,仍能在孩子出生前夕借口回家喝酒、睡覺、看球賽,而方一諾在醫院經歷陣痛的折磨。
生完孩子后,方一諾為了孩子感到緊張、敏感、焦慮,而這一切對于肖路來說變成了太矯情。
女性作為生孩子的親歷者,感受自然比男性更豐富,要求男性完全共鳴似乎有點不太公平。
可,無法完全共鳴并不代表不可以共情她們的感受,并不意味聲音可以被淹沒。
倘若男性也可以懷孕生子,他們是否還能高高掛起?
所以這部劇預告一出就在網上吵瘋了,太敢拍,太過癮,期待已久的男媽媽終于來了——
《檜山健太郎的懷孕》。
顯而易見,這是一部講述關于男性懷孕生子題材的作品。
看似是一個討巧的女性題材作品,但縱觀全劇后發現,它用男性視角打開了大多數女性都會經歷的事情,卻又不僅僅是在說生育問題。
【1】
檜山健太郎在經歷懷孕變故之前,可以說在東京生活的非常肆意瀟灑。
職場上,他是被上司認可的優秀廣告創意者,升職加薪,被寄予厚望。
情感上,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遇到癡情黏人女孩只會覺得困擾。
而同樣是事業型強人的亞季成為了他非常合拍的搭檔,不僅是工作志向,還有情侶生活。
兩人都對固定感情無具體需求,滿足一時需求就足夠了。
某次,他聚餐酒后又來到亞季家中,事后突然覺得惡心,本以為酒喝多了產生不適,休息一下就能緩解。
誰料想,這種不適一直擴大延續,在公司也會莫名覺得惡心。
去醫院檢查后,他才發現自己中獎了——成為了罕見的男媽媽。
這個消息對于他來說,無疑是帶有巨大,且擁有讓他人生認知重組力量的。
羞恥隨之而來。
男人怎么生孩子?男人怎么會生孩子?
就算羞恥,也改變不了身體開始出現的懷孕反應,比如正在開會時突然溢奶。
影響接踵而至。
在懷孕前,他在領導眼中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懷孕后,因無法接受的認知,他因故缺了兩次開會,領導直接找人頂替了他的位置。
他辛苦付出爬上高位,一夕之間跌落,并變成了誰都想差遣的勤雜人員。
瀟灑的私生活?
當然煙消云散,當下更重要的是確定孩子的媽媽究竟是誰。
孩子,檜山健太郎自然是不愿意留下的,只是當他拿到亞季在墮胎確認書上的簽名時,孩子已經太大了,如果墮胎還需要向政府報告。
這不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此時他在職場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
而,懷孕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他事業跳板。
客戶想要一個與眾不同的廣告創意,原本提出的創意中其中一個模特是女性,客戶覺得太常規了。檜山健太郎提出用孕夫,公開了自己懷孕的事情。
男媽媽因為稀少,瞬間就獲得了社會關注度。
檜山健太郎也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熱度有了,關注度有了,領導的疼愛也重新回來了。
但,饒是如此,他也并不能成為被大眾接受的存在。
他成為了被同類嫌棄的對象,變成了被指責的對象,就連乘坐出租車司機都會帶有味道的詢問是否懷孕了?
與此同時,他還要承受懷孕后帶來的種種不便,溢奶、漏尿、孕吐,飲食大改變,不能喝酒不能亂吃東西。
這些是在他懷孕之前,不曾想過的經歷。
男性懷孕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但這部劇通過男性的視角講述,目的并不是想要表述換位思考。
而是在傳遞一個長久以來被忽略的事情:女性的聲音一直被淹沒。
劇中一個很明顯的橋段,檜山健太郎成為模特公開自己懷孕的消息后,瞬間就成為了紅人,而借由他口講出的關于母嬰用品設計幼稚等事情時,都能迅速得到反應。
難道這些問題在此之前不存在么?
一直都是在的,只是沒有人聽。
為女性發聲,是《檜山健太郎的懷孕》要傳遞的第一重思想,也是給人最直觀的感受。
它在表達女性的弱勢地位,也在表達希望大眾給予懷孕的女性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理解與尊重。
但,它并沒有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
【2】
“每個人都會成為少數群體”,是這部劇想要表達的第二重思想。
在劇中的開端,無疑能看出男性在社會上占據有利位置。
在職場開會時,男性可以完全跑題的探討女性身材等非專業化的問題。
甚至,還調侃另一位女同事不要因此舉報他。
調侃的背后是不懼怕,男性同志知道就算舉報對自己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只是在做所有男人都會做的事情罷了。
這就是大眾認知里,“都會如此”的概念影響。
另一個“都是如此”的印象則是生孩子,女性要生孩子,生孩子的才是女性。
亞季一心想追求事業,但父母卻在強調她的年紀,甚至聽到要介紹二婚的男人給她時,并沒有想要拒絕。
那么,男性生孩子呢?
這一行為打破了大眾固有認知,他就會成為男性群體中的少數。
日子艱難,可想而知。
同事領導想要榨干他所有價值,想要拍攝紀錄片記錄他生孩子、養孩子的經歷。他的人生變成一場真人秀。
男性不接受,覺得他是可笑而荒謬的存在,而之前的炮友無法再接受他這樣的情人。
不被社會所認同,能感受到的就是歧視與辛酸,因為無人知道他一路走來的心酸。
他告訴亞季懷孕后,會被亞季質疑孩子是否是自己的。
想要迫切的和亞季結婚,但被亞季一再拒絕,因為她并不想放棄自己的事業。
還要經歷父母和亞季思想對沖時的爭吵,某種意義上也是公媳矛盾的延續。
在成為少數人經歷生活時,艱難嗎?
太艱難了,但只要忠于自我,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日子總能迎來光亮。
換句話說,這也是一個如何選擇的探討。
檜山健太郎第一次選擇,是選擇把孩子拿掉,還原自己原本輕松的生活。
但,這個選擇因為種種意外無法實施。
第二次選擇就是公布懷孕的事實,并把孩子生下來。
這一次選擇,無疑是自私的,他有用孩子鞏固自己職場地位的嫌疑。
第三次選擇,就是認同亞季的不結婚,但共同撫養孩子的建議,并拒絕接受亞季為了孩子放棄去新加坡工作。
在此之前,他強烈想要組建家庭。而就是這一次選擇,他明白了各自人生與各自人生的價值。
他不再要求亞季在孩子出生后,應當做出什么付出,而是鼓勵所有人都先以自己為重。
他和爸爸也有不同的選擇,同樣作為男媽媽,爸爸在被社會大眾所不接受時選擇逃避,而他選擇了直面。
當然,對于《檜山健太郎的懷孕》這部作品而言并非完美的沒有缺點,誠然它的立意和主題都很好,但最終結尾也不免會讓人覺得過于理想化了。
比如,僅依靠他,就推動了大眾對男媽媽的認知改變。
再比如,同樣是懷孕,男性能不斷創作事業巔峰,而作為生孩子主力軍的女性來說,卻從未得到過鼓勵和認可,某種程度上也是諷刺。
但,不論怎么說,當它選擇用男性視角來面對社會少數問題和女性問題時,它就已經很難得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