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N年前,讀過一句話,說“凡在名利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的女性,走鋼絲的水平絕對一流”,第一感覺就是這種女性,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味道。由此,想到今天的女主李麗華。
李麗華一生拍過140部影片,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后來移居香港。不管世事如何變換,她始終挺立潮頭,周旋于各種勢力之間,硬是把自己打造成閃閃發光的影壇一姐,與洶涌的時代相擁。這其中,不僅有知進退的智慧,更有精明、務實的生活態度……
01
李麗華,1924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一個屬鼠的女娃。李家父母都是梨園名角,老爸李桂芳,京劇小生;老媽張少泉,專攻老旦。
李麗華在娘胎時,老媽仍堅持登臺演出。想想看,要是家中礦多,誰愿意懷著孕,還要遭此熊罪?為不影響唱念坐打,老媽常常勒緊肚子。當李麗華來到世間時,只有區區的四磅重,就像一只小瘦貓,于是家人憐惜地稱她“小咪”,這也是后來她被稱作“小咪姐”的由來。
一般而言,子承父業,李麗華也不例外。小時,她的啟蒙老師粉菊花,就是上海灘的著名武旦。12歲時,李麗華拜師章遏云、穆鐵芬門下。功不唐捐,回看李麗華昔日的銀幕光影,肢體和眼神婉轉流動,連生贊嘆之意。
1940年,李麗華進入上海藝華影業公司。那年,她16歲。當時公司,力捧這位影壇新人,《三笑》中秋香一角,由她擔綱。
七天七夜,麗華版的《三笑》,順利完成,較周璇版《三笑》提前一周上映,好評如潮。因此,李麗華人送外號“閃電明星”,一出道,就敢與當紅女星試比高,而且不落下風。從此,李麗華紅氣加身,進入明星序列。
02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占領租界,從此上海淪為孤島。那時上海灘眾多明星,要么轉戰陪都重慶,要么韜光養晦,而李麗華加入日偽主導的中聯影業,并與王丹鳳一起拍攝了《春光遺恨》一片。
1944年,《春光遺恨》上映。這部影片,意在宣傳中日聯合,抗擊英美,有著粉飾中日友好的調子。當時就有人撰文,批判李麗華出賣良知,為日本人粉飾太平。
抗戰勝利后,重提往事,李麗華被劃入“附逆藝人”,遭法庭傳喚。那一陣子,李麗華就如過街老鼠一般,抬不起頭來,只能暫時息影。
后來,此案不了了之。但半個世紀后,說起往事,李麗華仍覺這是一個難以擺脫的道德負擔,但她仍不斷地向公眾解釋:“我們不是漢奸,我們一直在做中國電影,所拍的戲,都是愛國戲。”
而“附逆藝人”一案,之所以風過無痕,李麗華等人平安無事,還是因為“內戰到了關鍵時刻,國民政府另有當務之急。或明或暗,國共雙方都想贏得文藝界的支持,拿幾個女演員做替罪羊對誰都沒有大的好處。”
1946年,黃佐臨導演拍攝《假鳳虛凰》一片,選擇石揮、李麗華擔任男女主角。沒想到,這部喜劇片竟導致上海灘理發師的抗議,聲討電影中有侮辱理發師的橋段。
這么大的熱點,當然成為報紙頭條,導致觀眾都想一睹影片,到底是怎么得罪的理發師。于是,大光明影院連映兩個多月,盛況空前,成為抗戰勝利后最叫座的影片之一。
而李麗華也成為上海灘最亮的那顆星,那時的她,艷光四射,旗袍腰部掐得一寸都不能再緊,漂亮到撲出來。拍到背影,她大概因為從小唱戲練功,腰背尤其挺拔,好像練過芭蕾舞。想來,當時很多人也是為了看美人才進的電影院吧。
03
1948年,李麗華帶著老媽、女兒南下香港。當時的香港影壇,分為左派、右派兩大陣營,比如長城影業居左,而邵氏影業居右。作為演員,不得不選擇站隊。
1950年,李麗華選擇加入左派電影人組織,于是她得到左派影業的演出機會,在《詩書傳家》、《說謊世界》、《冬去春來》、《火鳳凰》四部影片中擔綱女主。并在《詩書傳家》一片中,與導演兼男主陶金因戲生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后因陶金回到上海,考慮到責任與擔當,最終回歸家庭。他寄與李麗華一封分手信,結束了這段戀情。
1953年,中國內地加強對香港電影的進口限制,而臺灣當局禁止左翼背景的電影進入臺灣市場。對李麗華而言,作為一個演員,需要有戲可拍,需要賺錢養家糊口,為了繼續活躍在最愛的舞臺上,她選擇加入右派的“自由影人協會”。
1954年,李麗華參加赴臺觀光團,并受到蔣公的接見。她演繹的《秋瑾》一角,令蔣公落淚,并稱贊她是“活秋瑾”。
當李麗華在為臺灣老兵演出時,她慷慨陳詞:“小妹不久要去好萊塢拍戲,要與大家暫別。但小別是為了重逢,相信很快就會和大家再聚,但不是在臺北,而是在老家。我們大陸見……“
就是在臺港的20余年間,李麗華演出了80余部影片,并成為當時片酬最高的影星。就是因為李麗華的堅持與話語權,新人李翰祥走上了臺前,成為《雪里紅》一片的導演。日后每當提及李麗華,李大導演總是不忘夸贊自己的這位本家姐姐,”在諸多女星中論風采、演技,無人能及“。
六十年代,李翰祥執導影片《武則天》與《楊貴妃》,均啟用李麗華擔綱女主,一方面是李導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咪姐是前輩,能導她的戲是我畢業榮幸”,另一方面也在于李麗華的演技無人能及。當《楊貴妃》成為首部在戛納電影節獲獎的華語片,李麗華更因儀態萬方的風姿,被媒體盛贊為“亞洲的伊麗莎白.泰勒”。
04
李麗華,一生經歷三次婚姻。1946年,李麗華嫁與泰豐百貨的少東家張緒譜,兩人育有一個女兒。因局勢動蕩,李麗華遷居香港,而夫君為了事業留在上海。兩地分隔,聚少離多的日子,終不免和平分手,李麗華的首次婚姻,以離異告終。
李麗華的第二任夫君嚴俊,有著”千面小生“之稱。演而優則導,嚴俊因導演《翠翠》一片,而令女主林黛大紅特紅,兩人也因戲生情,成為戀人。不過,終因個性不合,兩人分手。而1957年,李麗華成為嚴俊的新娘。據說,嚴、李大婚那天,林黛帶著淚眼登機,開始環游世界。
在李麗華面前,林黛應算晚輩,但十歲的年齡差,并未讓她在這場PK中占得上風。后來,林黛嫁與龍繩勛。1964年,終因兩人爭吵,林黛賭氣吞下安眠藥,英年早逝,年僅30歲。
而李麗華與夫君嚴俊,夫唱婦隨,開公司,拍電影。1965年,兩人合演的《萬古流芳》,還一起贏得最佳男、女主角的獎項。當年,李麗華憑借《故都春夢》一片,第一次贏得金馬獎影后;1969年,李麗華又在李翰祥導演的《揚子江風云》中,再次斬獲影后頭銜。臺下的觀眾,都為舞臺上李麗華姹紫嫣紅的氣場傾倒,這也許就是愛情的滋養吧。
七十年代初期,嚴俊因患有心臟病,工作過度勞累而昏倒,醫生建議他調整作息,規律生活。1973年,兩人移居美國。
此時的李、嚴夫婦,因為商業投資失利,在美國并不能當寓公、享清福。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因此李麗華又與朋友在紐約開起中餐館,而嚴俊去了中國城金洋銀行打工。
中國大陸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積極邀請在海外有影響力的華人回國參觀訪問。1980年4月,李麗華來到北京,并受到鄧穎超、夏衍等人的接見。在上海,她見到了當年友人劉瓊、舒適等人,并與首任夫君張緒譜相見。不久,張緒譜病逝。
李麗華回到美國,幾個月后,嚴俊因突發心臟病突發辭世。李麗華,陷入了巨大傷感中。但生活還要繼續,李麗華認為在紐約,坐吃山空,不是長久之計,她決定找點兒活干。她告訴友人,如若認得開洗衣店的,她女紅不錯,縫縫補補都能行……
緣分來了,擋也擋不住。李麗華的第三任夫君,大名吳中一,紡織業大亨。年輕時,在上海兩人就相知已深,吳中一是李麗華的影迷。但因吳家不認可李麗華戲子的身份,就把吳中一送往英國留學。大學畢業后,吳中一來港協助父親辦廠,又與李麗華相見,大有舊情復燃的態勢。于是,吳家又把吳中一送回上海,兩人再次分離。各走各路,各有婚姻。
七十年代初,吳中一來港探視生病的父親,并留居香港,成為偉倫紗廠董事長。當吳中一得知嚴俊過世后,立即與李麗華聯系。只要時間允許,他就飛抵紐約與李麗華相見。
當李麗華再次回到香港時,才發現吳中一這么多年一直養著當時她在香港的保姆、司機,時刻準備為她服務。有情人終成眷屬,李麗華與吳中一攜手共享黃昏情。直至2006年,吳中一過世。
2015年,李麗華被授予金馬終身成就獎;2016年,她又贏得香港電影終身成就獎。2017年3月20日,李麗華逝世,享年93歲。這位影壇長青樹,帶走了她一生的傳奇,還有她的精明,她的務實,以及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