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慵懶范兒
她出生在一個保守的年代。
16歲初中畢業后進入上海電影制片廠,開始演員生涯。
出道早,演過情感戲,但23歲的她,在戲里戲外沒有和男性牽過手,別說有激情戲了。
可誰也沒想到她的初吻卻因為一部劇獻給了演員郭凱敏,更沒有想到的是,郭凱敏后來成了她和張建亞的“紅娘”。
她是誰?她就是上世紀80年初轟動一時的演員張瑜。
電影《廬山戀》中飾演周筠,一位僑居美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回到祖國廬山游覽觀光,與高干子弟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鐘情并墜入愛河。
這部戲讓張瑜紅遍大江南北。
01
1980年,導演黃祖模想拍影片《廬山戀》,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戲中安排一對熱戀的男女主角演吻戲。
這可是中國電影史上從沒有過的鏡頭,他成了第一個想吃螃蟹的人。
但他決定這樣做了。
可問題出來了,他選用的演員張瑜和郭凱敏都沒有戀愛的經歷,對男女之事都是一張白紙。
如何說服他倆沖破世俗的觀念,拍一場驚世的吻戲呢?
拍攝現場,黃祖模磨破了嘴皮,兩個人始終害羞得扭扭捏捏進不了狀態。
黃祖模說:“要不,你們來場真的。”他動員張瑜主動獻吻。
為了角色,張瑜點頭默認,但為了避免尷尬,要求導演清場。
拍攝場地只有張瑜和郭凱敏兩個人,在導演的設計下,張瑜飛快地在郭凱敏臉頰上親了一下,兩人的臉也變得通紅,鏡頭直抵郭凱敏,郭凱敏的臉紅到了耳根、脖子。
這樣自然真情地流露,美到極致。
電影上映,張瑜獲得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郭凱敏也因為飾演傻氣憨直的男主角公耿樺而走紅。
兩人成為80年代一對家喻戶曉的熒幕情侶。
演藝圈很多演員因戲生情,其實郭凱敏在拍戲的時候,也對天真純潔的張瑜產生了好感,但他性格內斂,不敢大膽表白,他的暗示在張瑜那就是“白費蠟”。
不過,因為一部戲,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廬山戀》也成了炙手可熱的經典之作。
因為《廬山戀》,廬山建了個電影院,每天只放映《廬山戀》,到1999年,已經放映了6300多場,因此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張瑜帶著驚鴻一瞥的吻,百靈鳥般的歡笑聲,走進了《巴山夜雨》中,飾演心地善良的劉文英,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1981年主演影片《知音》和《小街》,讓她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一年內連獲“金雞獎、百花獎、文匯獎、政府獎”四冠的演員。
張瑜成了萬眾矚目的明星。
高處不勝寒。
她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02
張瑜對角色追求完美的程度讓她在大紅之后倍感壓力,常常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她心里渴望能有機會回爐再造,系統學習。
恰好這時北京電影學院要舉辦一個明星班,張瑜躍躍欲試。
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謝飛半開玩笑地說:“你這么有名,誰敢教你呢?你應該到美好萊塢學習。”
一語點醒夢中人,張瑜心動了,但她剛剛結婚才一年。
這樁婚姻的紅娘是郭凱敏。
郭凱敏希望自己喜歡的人能有個好的發展和歸宿,他介紹張瑜認識了同在上海電影制片廠任導演的張建亞。
張建亞是個難得的好人,愛才的他對張瑜非常熱情,給予了張瑜很多幫助。
兩人日久生情,于1984年結婚。
當她將出國深造的想法說給張建亞時,張建亞沉默了。
于私,兩人年齡都不小,結婚未生子,兩地分居雙方多了一份相思之苦;于公,張瑜太紅了,事業上也摸到了天花板,他不忍心看到心愛的人為自己熱愛的事業煩憂。
張瑜望著默不作聲的張建亞有幾分愧疚,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出國。
她對張建亞說:“等著我,我學成后馬上回來。”
分離是痛苦的,或許是相思的開始,或許是距離感的到來。
03
那時的張瑜顧不了這些,她求學心切。
于是,她帶著不足100美元上路,來到陌生又向往的美,租住一間轉不開身的地下室。
為了不讓自己流落街頭,她一口氣做了兩份中文家教的兼職。
刮風下雨,她從不間斷地重復往返學校、住處和家教三個地方。
回到家,張瑜倒頭就睡,一個愛美追求完美的人彼時連洗漱的力氣都沒有。
即使這樣,張瑜還是捉襟見肘,可屋漏偏遇連夜雨。
有一次,她身上僅有的10美元被偷了。
此刻的張瑜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她無助地走在街頭,忍不住嚎啕大哭。
可生活還得繼續,她三天沒有吃飯,在拿到家教工資后,也只是填飽肚子,根本不敢“奢侈”一回。
因為生活成本太“奢侈”,她只能掰著指頭過日子。
學業也是很頭疼的事。
初來乍到的張瑜,對英語一竅不通,聽課像聽天書一樣,一次次考試,她總是倒數第一。
張瑜很沮喪但又不服輸。
來到美的第一個春節,張瑜就累得病倒了。高燒不退,滴水未進。
身體虛脫的張瑜眼前出現幻覺,她努力地想:“如果我就這樣死了,恐怕沒有人知道吧!”
她很希望張建亞此刻出現在她面前,但這只能是希望。
因為,在那個時期,連越洋電話都打不起,還指望有錢來去自由?
1985年,張建亞到美參加舊金山中國電影展,夫妻有幸團聚,雖說短暫,但張瑜快樂得像個孩子,她萌生了要張建亞留下來的想法。
卻被冷靜的張建亞婉拒了。
張建亞考慮到個人的發展,他對愛妻雖說疼愛和不舍,他只能多抱抱她,然后說出和張瑜當初說的一樣的話:
“我等你學成歸來。”
兩個相愛的人口中都說著同樣的話,可心里卻都裝著割舍不下的事業。這不一定是好兆頭。
04
為了彼此的承諾,張瑜像打了雞血般地發瘋學習。
她買來錄音機,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全部錄下來,晚上回家一邊聽錄音一邊查字典。
這樣折騰,不是通宵達旦就是凌晨三四點。
張瑜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癥,她不得不強迫自己擠出時間運動和配合藥物治療。
張瑜的付出有了收獲,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舊金山新教育基金會的獎學金,蘇州同鄉聯誼會也給她頒發了優秀生獎學金,一些廣告公司也找她合作拍廣告,她還考取了美著名的電影理論大師Lee Strasberg創辦的藝術研究院,學習電影理論和表演藝術。
當時,張瑜被好萊塢領先全球的電影事業所吸引,畢業后的她產生了留在美發展的念頭,她信心滿滿地回國想勸說張建亞一起出國發展。
雙宿雙飛的婚姻才能給愛情于保鮮。
長期分居的張瑜夫婦這回見面彼此都沒有“小別勝新婚”的感覺,反倒有種陌生的感覺。
婚姻走到了十字路口。
但彼此還是作了最后的努力。
張瑜希望張建亞一同到美發展,張建亞希望張瑜回國。
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在事業面前,婚姻讓道了。
張瑜或許高估了自己,她夢想的天堂并沒有熱情地接納她。好萊塢最終成了她夢想中的夢想。
張瑜將8年的青春留在了美,但回報她的是一次次失敗。
要強的她,害怕別人笑話自己在美混不下去才回國,所以,國內朋友的邀請她一一婉拒。
1990年,張瑜實在在美謀求不到好的發展,她選擇到臺灣發展,可臺灣并不是天堂。
她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所拍的片子都沒有達到她的期望值。她的心空空的。
張瑜尷尬的處境一直被一個人牽掛著。這個人就是她的前夫張建亞。
05
張建亞和張瑜離婚后一直單身,他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他的代表作有我們熟知的《三毛從軍記》、《絕境逢生》、《錢學森》等。
雖說張建亞和張瑜離婚了,但他一直放不下張瑜,張瑜發展的不好,他很牽掛。
但張瑜要面子,他只能在最合適的時候將溫暖送給張瑜,才能讓張瑜放下思想包袱回家。
最了解你的人,不是愛人就是親人。
1993年,張建亞準備拍《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他邀請張瑜演女主角。
張瑜還是拉不下面子,怕人指指點點,張建亞耐心開導她:
“別人說什么都沒有自己開心重要,回到朋友和親人身邊來,回到喜歡你的觀眾面前來,這才是你理所當然的選擇,回來吧!”
張瑜被昔日的戀人、丈夫深深打動,兜兜轉轉,最終最了解她和雪中送炭的還是從前的那個“他”。
張瑜放下包袱回來了,開始和張建亞合作。
張建亞給了張瑜一個支點,張瑜再度啟航。
1995年,張瑜在張建亞的鼓勵下,利用自己所學的專長嘗試獨立制作并監制主演影片《太陽又耳》,雖叫好不叫賣,賠了500萬,但她收獲了第4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之后,由她導演、制片、主演了《太陽火》。
張瑜喜歡陽光般的火熱和能量。
2005年,當《任長霞》劇組找到她,她為了角色,剪掉了深愛的一頭秀發,變成了普普通通的短發;為了角色,她認認真真查閱了有關任長霞生前的所有資料;她從任長霞的每一個眼神和肢體語言中尋找人物最靈魂的精髓,然后自己琢磨著契合點,將人物演得入木三分。
電影上映,好評如潮。
憑借電影《任長霞》,張瑜獲得第28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提名。
2010年,張瑜重溫《廬山戀》,在續集《廬山戀2010》中,見證30年后“自己”的女兒耿菲爾從海外學成歸來,和兩位男主角錯綜復雜的愛情。
其女兒耿菲爾(秦嵐飾)自海外學成歸國,準備和媽媽一樣在商界大展一番拳腳。
期間,與母親周筠的商業伙伴韋寧(方中信飾)擦出了愛情火花,又與自由攝影師馬韁(李晨飾)邂逅。
一邊是意氣風發的商界精英,另一邊是陽光帥氣的歡喜冤家,愛情該如何抉擇?
生活中,步入中年的張瑜無不感慨地說:“我就像風箏一樣,飄得再高再遠,但我的根在中國,有我的家、我的愛。回國,我心里踏實、幸福。”
她說的“幸福”,至少有張建亞一直默默陪伴的元素,只是有點遺憾,兩個年過花甲且單身的人,卻無法找回失去的愛情。
有些東西失去了可以找回,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
所以,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務必記住:且行且珍惜。
(圖片來自網絡)
您好!我是本文作者慵懶范兒,感謝您的陪伴!若喜歡本文請留言、點贊、轉發、收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