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管虎執導的抗戰類題材電影《八佰》呼聲極高,因為它激發了人們的民族情懷和對英雄仰慕的情感。
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與電影《八佰》處在同一個時代大背景下。比較傳奇的是,參加八路軍那一年,他已經60歲了,授銜時更是到了77歲高齡。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探討一下這位“白胡子中校”的傳奇人生吧!
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貧窮落后的晚清治下,各種事端不斷,很多普通的老百姓很難過上安穩的日子。
在河北房山縣(今屬北京市)的一個小村莊里,少年的蔣維平做過學徒,當過長工,苦難伴隨著他一天天成長。但苦難并沒有讓他麻痹妥協,反而更加堅定了他與生命抗爭的勇氣以及救國圖強的決心和志向。
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為了圖強,李鴻章開始重建北洋艦隊。
那一年蔣維平剛剛20歲光景,年輕氣盛的他帶著對外國列強的憤恨,加入了李鴻章的部隊,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腐朽的大清帝國宣告滅亡,蔣維平隨后成為了袁世凱北洋軍中的一員。此時正屬于風云變幻的民國時代,年輕力壯的蔣維平準備大展拳腳。
40多歲時,蔣維平在號稱“北洋之虎”的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麾下成了一名騎兵團團長。本來是大好前途,然而軍閥的混戰與勾心斗角卻讓他日漸厭倦。在蔣維平心里,我們的刀槍劍戟只有朝著外族入侵者才會有意義。
1930年,蔣維平離開了他浴血奮戰十多年的北洋新軍,回到房山老家開始學醫種地,本想就此平靜的安度晚年。不料,幾年后,日本人的侵略再一次打破了這種平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再一次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激于民族義憤,此時年近六旬的蔣維平再一次穿起戎裝,加入國軍宋哲元部,在第29軍第3師擔任管馬處主任委員。不久,宋哲元的這支抗日部隊迫于壓力,宣告解散,兩鬢斑白的蔣維平只好再次回到老家,靠開藥店維持生計。
1938年,王震率第717團和旅直屬營一部共兩千多人,以八路軍第359旅的番號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隨后,王震部在山西五臺、河北平山一帶發動群眾,擴充部隊,開辟抗日根據地。蔣維平在得知消息后,趕忙變賣家資,帶著全部家當、領著義子蔣志剛加入到了八路軍的這支隊伍當中。
60歲參加八路軍,這可以說是一件奇跡了。由于年紀原因,蔣維平這次沒有沖到最前線,而是在后方負責救死扶傷的工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蔣維平年紀雖然大,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犧牲,而且有著豐富的軍旅經驗,他不僅用醫術拯救了戰士的性命,還用堅強、樂觀的精神,給了戰士們戰勝一切的信心。
蔣維平曾說:“病床就是我的陣地,人在,陣地就在!”憑借著精湛的醫術和突出的貢獻,蔣維平成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分院長,還被評為勞動模范、戰斗英雄。
正是由于蔣維平的這種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以及千千萬萬個像蔣維平一樣的英雄兒女捐軀赴難,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我們終于勝利了。
直到1955年大授銜時,像蔣維平一樣曾經浴血奮戰的老戰士、老紅軍,只剩3000多人了。
經過幾番研討,最終做出了“老紅軍,不下校”的決定。這是國家和人民對老英雄的感恩與銘記。
也就是這一年,77歲的蔣維平被授予中校軍銜,他是我國歷史上最年長的中校。同時,他也是唯一一個被特批允許留著長須參加授銜儀式的中校。
縱觀蔣維平的一生,他參加過清軍、北洋軍、國軍、八路軍,77歲授勛為“開國中校”,可以說他是我國近代軍隊史上的活化石,她的人生更是一段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
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樣,小時候都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財叔之橫掃千軍》,我覺得蔣維平就是影片中財叔的人物原型。
最后以謝覺哉送給蔣維平的一首小詩結尾,愿大家都能銘記歷史,不忘英雄,詩曰:
兵農禮樂般般會,手腳心神件件優。九州踏遍歸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