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后裔》劇照
但是,這仍然只是一部看起來比較酷炫的影片,真的稱不上好。
我們先來講一下這部影片的優點。也許看慣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觀眾來說,他們更加在意“太空歌劇”這類電影的對峙性,而非劇情內涵。而“太空歌劇”電影,也就是可以直接把現實故事放到太空或外星的架空背景中來演繹,上演各種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的故事。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劇照
在情節設定上,“太空歌劇”類科幻作品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富有戲劇性。太空只是故事的背景、舞臺,而情節的跌宕起伏才是重點。
影片中小女孩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她在前半部分被觀眾認為是炸彈。
緊接著泰浩一行人發現了小女孩與其父親跟UTS之間的秘密,其實炸彈只不過是幌子,她體內的納米機器人才是真正具有能力的關鍵。
因此,這時候原本泰浩的反面形象,轉變為拯救地球的正面角色。人性的正惡也因此有所扭轉。
拋開外殼,它們均在末日情境設定下,試圖打破偽烏托邦的統治,以求真正的自由意志。
《雪國列車》劇照
如果我們把“太空歌劇”的定義放在《勝利號》上,不難發現,這部影片只留下了“太空歌劇”的外殼,剩下的本質是高科幻下的階級差異與貧富反抗的故事。因此,電影又符合了另一大文學類型——“新派劇”。
《勝利號》中的“太空”確實只是一個載體,電影的主體還是韓影最鮮明的人性、溫情。影片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溫情”的主線,讓觀眾明白泰浩的目的從尋找女兒變成保護“女兒”。
但勝利號上的四個人最終放棄賺錢,成為女孩的保護者的轉變并非一日之效,那么這一路上最大阻礙跟轉折點是什么呢?
首先是財富,其次是人性。
在《勝利號》當中,泰浩因為自己非UTS居民身份,始終找不到穩定的工作。他跟勝利號上的同伴一起清掃太空垃圾,雖然有收入但仍然處于欠債的困境,因此無法尋求幫找找回自己的女兒。
泰浩所代表的底層人則需要打破其非法統治,來謀求自己應有的權利。
因此西方為首的霸權主義也在影片中有所體現。
所以,這類影片的矛盾沖突雖是故事的核心構成,其特點卻是失敗主義和感傷情緒。
《勝利號》中泰浩曾是太空護衛隊的隊長,但是卻在任務執行中由于私人情感,最終被貶為普通垃圾清潔工。他的失敗源自自身,但是這種失敗感卻籠罩著整部電影。
而后,女兒的意外事件又使得泰浩始終處于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缺錢、遭遇槍擊、面對UTS的無情打壓,劇情一直圍繞著泰浩的脆弱點來展開。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影片試圖將科幻動畫的元素往傳統“新派劇”的架構上靠攏。浪漫主義中又充斥著現實主義的不倫不類,想要在軟科幻題材(軟科幻作品主要側重于哲學、心理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等人文社科類領域)的弱科學性下刻意煽情。
反觀《雪國列車》,它講述的是階級差異中的自我救贖與反抗。盡管《勝利號》有著同樣的價值觀,但影片重點卻偏移在了“親子分離”、“生死苦戀”的情節上。
再對比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兩部影片有著相同宏大的宇宙觀背景。但是《流浪地球》重點講述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母星情結”,是所有人為了地球而舍身取義。
而《勝利號》卻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能力展現,即便最后通過廣播呼吁所有太空清道夫來幫忙,卻也仍是超級英雄式拯救,只不過中途增添了幾對幫手而已。
《流浪地球》劇照
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兩處邏輯BUG。第一是女船長前腳為了讓觀眾相信小女孩是炸彈,斬釘截鐵的說她沒有檢測到生命體征,而后又被證實小女孩其實就是一個被注入了納米機器人的人類。
第二是女船長說炸彈一旦被拆除就會引爆,但結局我們發現,影片為了反轉而反轉,勝利號又帶著炸彈離開了基地……
過強的情感宣泄使得科幻元素大打折扣,同時為了設計人物的轉折而出現無法抹除的邏輯BUG,讓這部電影變得黯淡無光。它算得上是一部好看的影片,卻不是一部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