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個人丑聞,吳秀波這部《大軍師司馬懿》,堪稱近年最好影視劇
我很喜歡歷史劇,所以看到這部三國歷史背景的劇時,還是頗有期待的,故而來閑談一番。
論氣勢比五代十國多了雄心和英杰。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如此之多而鮮明當戰國可比,故而三國歷史和三國人物在中國文化里影響力如此之深遠。
重要原因是司馬懿屬于后期的風云人物,他并未參與三國格局的確立。(作為一個收尾式人物不太好塑造。就像我們看小說,最后告訴你前面的都不是主角,這誰能接受)
但看完之后,你只會記住司馬懿、張春華、曹操、曹丕、荀彧、楊修。
看過花絮,這幫人不計成本的拍了將近一年,熬夜看完前幾集,真的堪稱年度演技教科書??烊タ窗桑@個劇會給你驚喜。
影視劇歷史如果絲毫不能動搖,以后的古裝劇如何進行藝術創作?歷史噴還是理智看藝術創作,就看觀眾了。
從不同角度解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也就不能抱著較真的心態,而是應該帶著審視的態度。
就我而言,近些年看過最為滿意,甚至隔三差五還會重新翻看的,莫過于《大軍師司馬懿》系列作品。雖然,戲外因為主演緣故丑聞不斷,還攤上官司,但卻不能否認這部電視劇本身的優秀。
當然,有很多人會拿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來對于劇中司馬懿或是曹操的種種行為進行批判。但我想說的是,《三國演義》本身也是一本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夾雜著真假難辨的故事在其中。所以,如果真的要較真大可不必,也不用非得再搬出陳壽的《三國志》來考證。
憑良心講這劇起碼值三星吧,細節待推敲,制作精良,質感好,演員演技好,故事還算精彩。
在《大軍師司之軍師聯盟》的前21集中,最突出的一條主線,即為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而其中著力刻畫的便是他們各自的軍師司馬懿和楊修二人。
從情節上看,楊修和司馬懿的正面交鋒,依次包括月旦評對峙、險中救父、護送軍旗、解樊城之困等,而幾乎每一次,都是以楊修的暫時領先和司馬懿的最終勝利為戲劇沖突點。
這樣的設計合情合理,貼近事件本身的發展規律。
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和楊修,一個深藏不露,一個恃才放曠,性格截然不同。這部劇抓住了他們個性的核心特征,在數次交鋒和對比之中,將人物性格深度刻畫。
《軍師聯盟》這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編出了一個,一幫軍師聯合起來逼迫曹操放棄立曹植為世子的機會的故事。
這樣作為該劇的一個高潮,充分地展現了這幫軍師的“主觀能動性”,并且給荀彧等一干人一個“匡扶漢室”的理想,你看整個故事不就立體多了嗎?
阻止遷都,這是《三國演義》早期為數不多的司馬懿閃光一刻,怎么可能刪掉嘛。
《虎嘯龍吟》新解《空城計》,司馬懿明知是空城,卻不進軍,不是怕埋伏,是怕功高震主,后事不測。
上方谷這段改編也不錯。不減孔明廟算之能,亦不傷司馬老到之名。
順便還立起了仲達不惜性命救子的偉岸父親形象。諸葛亮白發蕭騷,司馬懿仰天長嘯,一出一進已知天命所歸。影像上,桐油、火箭、滾木、檑石、驚馬、火人、盾陣、急雨,很好地烘托了戰場氣氛。王洛勇慘傷,吳秀波癲狂,演得也好。
該劇是借用這個特殊年代背景的故事,去描述一段往事的紛爭,去演繹一段借古喻今,因為任何時代劇,無論去表現哪個年代哪個歷史時刻,其價值觀永遠是當下的。
只要了解這一點,對該劇接受度就會更高一些,也難怪有人說《軍師聯盟》是一套古代職場生存手冊。
就像《軍師聯盟》換一個角度看三國一樣,這里也是要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該劇。
除了轉換視角看一個老故事外,本劇中諸多細節處理的尤其用心,如演員的服飾、房屋的布置等。如曹操與夫人卞氏談到曹丕與曹植的婚嫁問題時,曹操正在用書刀刮竹簡上的字,查完之后發現,竹簡上寫的是班固寫給弟弟班超的一段話,而劇情正好是講到曹丕曹植兄弟的事,數秒而閃的鏡頭,都處理的異常用心。
每看一部劇都會有些自己的思考,而這部劇教會我的則是,轉換思維去看待問題,尤其是對一個自認為已經非常熟悉的事件,慣性思維往往產生了較大的遮蔽性,讓我們無論看多少遍,都難以發現新的亮點。
《軍師聯盟》所要表達的歷史視角也基于此,并不刻意存在為司馬懿徹底「洗白」的特色,但并不否認本片的確有些角度將司馬懿個人的陰暗面有所掩蓋。
歷史的真相隱藏在滾滾大潮之中,沒有人真正知道2000多年前發生了什么,也許只有當時的時代人物本身才清楚,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他們的最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有句話,說得很對,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更有一句讓人無奈的是,我們所知道的,不過只是他們想讓我們知道的。對我們來說,值得慶幸的是,沒有出生在那樣大動亂的時候,沒有太迫切的大勢形勢,稍不注意就要了我們的老命,我們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時代。但是大勢形勢對人的影響一直都在,我們無處可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