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題材的電影,沒有一部像它一樣,這種沉浸式感受讓人難忘。
無疑,《1917》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是一部由薩姆·門德斯導演,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等人主演的一部講述“一戰故事”的戰爭片。影片中充斥的攝影,蒙太奇,以及構圖堪比大師級作品。
這樣一部作品,能夠脫穎而出。
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將“一鏡到底”運用得淋漓盡致,通過長長的鏡頭渲染出在,戰爭的殘酷和人物之間傷感的憂愁。一筆一劃真實地將一戰的現狀,呈現了熒幕面前。
對于一部優秀的電影來說,《1917》整體的故事,都比較簡單。講述的是,在1917年的春天,在一戰的法國戰場上,兩個士兵通過傳遞一項重要的情報,最終挽救1600多名英國士兵的故事。
在此,不得不佩服導演薩姆·門德斯的腦洞之大。對于宣揚戰爭人性的題材,其實,也有很多。比如,經典的《血戰鋼鋸嶺》中,一個醫療兵不斷的在戰場上,救援傷員。《拯救大兵瑞恩》中,一個小隊深入戰場,就是為了救一個士兵。
(資料圖)
得失和利益之間,究竟孰輕孰重?我們看到了救死扶傷的圣人,看到了堅持人性光明的一面。在《1917》中,卻看到了一場逃亡。
影片通過一個長鏡頭,以兩個士兵為聚焦點。隨著他們的不斷運動,讓觀眾隨著他們身臨其境地置身其中。在他們的面前,有各種關卡,有很多敵人,也只有一次機會。他的一舉一動,全身充斥的呼吸,恐懼和希望。都被鏡頭呈現了出來。
關于兩個士兵的運動,貫穿著整部電影。主要圍繞著四個方面展開。
敵人的戰壕農莊的后院黑夜中的炮彈禮花穿過瀑布,河流,森林回到前線
其中,能夠從此體會到安靜,緊張。也能夠感受到,戰爭所帶給人們的災難,以及安居樂業,閑適優美的生活。最后都隨著炸彈,子彈的聲音,打破了這一直以來的安靜。那種風中的呼聲,橋頭的炮火,將整部電影表達的如此完美。
它的攝影是美的,又是如此浪漫的。
除了周圍的環境,對于身邊的人物描繪,也讓人心情倍感復雜。比如,呼應開頭和結尾的主人公打盹,走進德軍戰壕時,看見的照片,以及一個小小的嬰兒。
能夠體會到,原來它們也有家庭,也有愛自己的親人。也有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透過《1917》這些描繪,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它沒有直白地表達出來。二而是將這一切都真正地呈現在眼前,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就像漫天飄落的櫻花,其中的意境,只有真正沉浸在其中的人,才懂。
影片讓我們欣賞到了“一鏡到底”的神奇,同樣也體會到了,鏡頭所帶來的戰爭真實感。
在《1917》的鏡頭運用中,能夠看到前人的背影。瞠目結舌的技術下,是一種繼承和創新。
另外,在演員上土坡,過土堆,進入地道等方面都很好地銜接在了一塊。這些都是憑借一種被人忽視的介質,造成了一種視覺上的錯覺。通過流動的物體,黑暗,以及固定物轉移觀眾注意力,進而營造一種合理。
內心與冒險的掙扎,一個矛盾的問題
《1917》由于其出色的技術,而備受影評人的青睞。同時,也不可否認,技術與故事所產生的矛盾沖突。
它是一部偏向技術的電影,但它的故事表達又比較弱。
它被定義成為一部戰爭大片,但我更想將它形容成一個充滿文藝質感的驚悚片。
那種在敵軍陣地穿梭的窒息感,那種懷著忐忑,抗拒的情緒上路,仿佛一路上都在奔逃。在敵人的戰壕中,在搖曳的炮火聲中,在火光沖天的爆炸聲中。
通過美妙的攝影,將那一刻表達的淋漓盡致。它是美的,它也是殘酷的。甚至驚悚的,在于直面人內心深處的恐懼。
這種彌漫的情緒,隨著鏡頭,讓人感覺像是一個關于“人性”的質問,一場心理實驗。
透過它,去看待戰爭下卑微士兵的命運,去直視死亡的勇氣。
它之所以恐怖,因為它不是浪漫的代名詞,也不會讓人覺得有趣。反而且膽戰心驚。透過影片中,兩位主人公的內心變化,在不知不覺中,早已經被滲透進了戰爭的情緒。它更像是一部通過戰爭的視角看戰爭。
那戰爭就是什么?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最后主人公的態度。似乎讓我們懂了,戰爭不能夠改變什么,但像是靈魂經過了洗滌。
戰爭是征服世界的方式,但同樣是認識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