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武林盟主金庸、著名詞曲作家黃錦松、小說大師倪匡并稱為“港四大才子”的蔡瀾,是一個非常灑脫的人。
同為“四才子”的金庸非常崇拜蔡瀾。他曾對別人評論說:“蔡瀾消息靈通。他什么都懂,棋藝書畫酒色賭博文學電影。在電影、詩歌、書法、金石、飲食方面,可以說是一流的精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倪匡對蔡瀾的評價更是:“魏晉雖風流,猶未遲。”也就是說,蔡瀾的風流瀟灑氣勢并不優于“魏晉風流”。
蔡瀾的“浪漫”表演在哪里?上浪漫片!
令許多人驚訝的是,蔡瀾除了“美食家”的身份之外,還有另一個秘密身份,那就是“浪漫電影導演”。早年,蔡瀾經常跟隨成龍學習如何制作電影。后來,他對浪漫電影產生了興趣。
經過苦心探索,結合自己多年揣摩“浪漫月亮寶藏”的經驗,蔡瀾在港制作了幾部著名的浪漫電影,如《燈草和尚》 《愛的精靈》 《不扣鈕的女孩》等。這些電影制作精良,即使與日本電影相比,也毫不遜色。
當然,有很多人不喜歡蔡瀾的浪漫電影。很多道德家紛紛罵他,認為這是對學者氣節的侮辱。然而,蔡瀾并不生氣。反而笑著說自己是在為群眾做好事。得知金庸的事情后,他嘆了口氣,感慨地說:“蔡瀾真是個帥的人。”
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充滿“高感”。那么什么是“高級感”呢?
其實真正的優越感與金錢無關,只與一個人內在的人生哲學和外在的審美情趣有關。你對生活細節的把握,你對生活品味的關注,你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都促成了一種生活的“高度感”。
但是,熱愛生活,追求品質的人,會愿意在“吃喝”這種看似很小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努力。這是因為飲食是最接近生活真相的東西。只有讓我們的日常飲食變得精致優雅,才能讓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日子變得有味道、優雅、快樂。
就像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說的,什么都不會,尤其是吃的喝的。
是精致飲食的倡導者。在他看來,人生最有意義的人,不是活了多少年的人,而是對人生最有感覺的人。
據說,為了品嘗最真實、最用心的味道,蔡瀾愿意等上幾個小時,只為吃一碗熱騰騰的云吞面;我愿意跋涉數萬里去品嘗最新鮮的黃河鯉魚——,簡直把我的人生變成了一首詩。
那如何才能讓我們的日常生活精致優雅呢?或許,讀完蔡瀾的書《吃出儀式,活出歡喜》,你會有所感悟。
這本書據說是一本美味佳肴的書,但它實際上是蔡瀾寫給焦慮的年輕人的人生哲學指南。這位視野開闊、心胸開闊、妙語連珠、童心未泯的“食神”告訴我們: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玩得多一點,不要羨慕別人,多攢點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一點也不復雜。
例如,當蔡瀾去日本旅行時,他在京都的大德寺吃了一種美味的蔬菜天婦羅。這頓快餐很豐盛,菜單上寫著“兩汁七菜”,即一碗白米飯,一碗味噌湯,醋泡黃瓜香菇,豆腐,烤腐皮,紅燒麩皮,紅薯,青椒,菠菜牛蒡,豬嘴,芝麻豆腐。
這種快餐是大德寺用來招待高僧的最好的服務。蔡瀾玩得非常開心。然而,他在滿足自己胃口的同時,也提出了以下問題:
一頓飯吃這么多是和尚的心態嗎?如果是我,一碗米飯,一碗湯,一些咸菜就夠了,不是嗎?快吃要有快吃的意境。越簡單越好,就像豐子愷先生說的,是修一顆心。
比如蔡瀾告訴我們,要想成為吃遍天下的饕餮之徒,就要有勇氣和好奇心去品嘗各種不同的味道。只有吃完了才能說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
有一個美國美食評論家,他有很多怪癖。他不吃泡菜、咸魚、豬油、印度甜點、味精湯、海膽等等。蔡瀾非常鄙視這個人,他說。這就相當于一個藝術評論家不喜歡黃色,或者干脆就是紅綠色盲。你為什么是美食評論家?
至于蔡瀾本人,他是一個非常好奇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天上飛的只有飛機,四條腿的只有桌子,硬的不吃石頭,軟的不吃棉花。
他用油烤龍虱354剝開硬殼,用手指在頭上推了推,把腸子拉走了。嚼完他身體的其余部分,嘗起來像豬油渣,就像炸蟋蟀和蝎子一樣。
他在小鍋里吃豬雜湯——,滾清水,扔一把切好的腸子進去,用筷子涮一下,加姜絲,加點鹽和味精。喝完酒后,他覺得很舒服。
他也吃點糖醋里脊——,馬上出鍋。一點異味都沒有,加上酸甜的刺激,真是人間美味!
你能吃一個宇宙那么多。只有勇敢克服自己的“美食恐懼癥”,才能打開一片新天地,發現更多更好的美食。蔡瀾說。
在蔡瀾看來,飲食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工具。比如你跟寧波人聊蟹膏、黃螺、臭冬瓜,他們會很興奮。你跟海外香港人聊云吞面,他們一定知道哪家最好吃;沒有牡蠣面、鹵肉飯和肉丸,你就不能和臺灣省人交談。
于是,只有食物才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可以暫時拋棄偏見,一起享用一頓美味的大餐。吃的就是這么奇怪,有了感情,就完全不一樣了,吃的文化就產生了。
說到底,我們吃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習慣,一種鄉愁。如果你想快樂地生活,讓我們先把“吃”做好,就像蔡瀾說的:我們越知道如何吃,我們越知道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