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至7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幅文藝先輩光輝歲月的壯麗畫卷,除了主題內容、演員陣容等方面的亮點,其裝置藝術、影像藝術與戲劇藝術結合的新穎表達方式,同樣引發了劇迷關注。
《抗戰中的文藝》突破戲劇舞臺固有模式,表演分為舞臺部分與影像部分。多媒體設計胡天驥接受采訪時透露,這部話劇在多媒體應用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性嘗試,在舞臺假定性的空間內部,利用LED屏、投影等多媒體介質,營造了一個虛擬的“文獻資料館”,利用這樣的形式,將看似枯燥的文獻史料內容,串聯成為合理的邏輯傳達給觀眾。
《抗戰中的文藝》多媒體設計胡天驥
此外,為了讓觀眾在觀看話劇時產生“沉浸感”,戲劇多媒體需要與舞美、燈光做到充分融合,“從觀眾視角來看,不見得能完全分清楚哪些是布景,哪些是影像。”胡天驥介紹說,他們制造了這樣的“視錯覺”,將現實中的光影與影像營造出的光影“混淆”,在這樣的混淆狀態下,制造出“現實空間的物理不可能”,激發沉浸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將我們要傳達的抗戰中的文藝精神傳達給觀眾。”
在很多人看來,話劇舞臺上的多媒體背景約等于表演屏幕,但實際上,如今的戲劇多媒體應用遠遠超過了過去的單一背景功能,其既可以用作空間延展,又可以助力心理延展,“比如很平靜的臺詞狀態要表達激動的內心,這種激動就可以通過影像另外的視覺形式傳達給觀眾,同時還可以和布景、燈光、道具形成完整的舞臺邏輯。”胡天驥說,這才是如今話劇舞臺是真正的多媒體應用。(文/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