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是《殺手沒有假期》《三塊廣告牌》導演馬丁·麥克唐納的新片,是《三塊廣告牌》之后的最新作品,而且還是《殺手沒有假期》黃金三角的再聚首,所以早早就聚集了諸多期待,不得不看。
但是,第一時間看完之后,卻讓人沉默。它沒有《殺手沒有假期》那么有趣,也沒有《三塊廣告牌》那般堅忍,而是透著一種詭異,還有一種荒誕,說不清道不明,挺莫名其妙的。
(相關資料圖)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它不是觀眾期待中的馬丁·麥克唐納的味道,卻又滿滿都是馬丁·麥克唐納的味道。
馬丁·麥克唐納總是能夠出乎于觀眾的意料,又總是有一種惡趣味,卻又滿滿都是創(chuàng)意,滿滿都是導演的個人風格。他不夠主流,卻總能靠不多的幾部作品就在影壇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相當搶眼,非常有個人特色,很不容易。
不過,要想精準地解讀《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其實并不容易。馬丁·麥克唐納過于私人化的表達,阻礙了觀眾一眼洞穿這部影片內(nèi)涵的能力。
而非要找一個坐標點的話,我愿意將其看作是一部愛爾蘭版的《隱入塵煙》。
中國導演李睿珺執(zhí)導的《隱入塵煙》,就是一部很私人化的電影,它用甘肅方言來展現(xiàn)自己故鄉(xiāng)里的人與事。一切看起來都是他的身邊人身邊事,但遠遠去看,卻都是中國鄉(xiāng)村的典型故事。馬有鐵與曹貴英不僅僅是甘肅人,更是中國人,是中國鄉(xiāng)村人的縮影。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也是如此。馬丁·麥克唐納講述的是愛爾蘭海邊一個小島上的故事,展現(xiàn)是生活在小島上疏離于大眾社會的邊緣鄉(xiāng)村生活。但看似是一個講述的是一個鄉(xiāng)下人的故事,但又滿滿都是整個愛爾蘭人的人情世故的再現(xiàn)。
《隱入塵煙》與《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都存在一種奇怪的折射,看似是一個很小的故事,但折射的卻是更為普遍的社會生態(tài)。
《隱入塵煙》聚焦的甘肅,就是中國內(nèi)陸,就是中國遠離大城市的廣大鄉(xiāng)村生活。而《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聚焦于伊尼舍林島,聚焦于小島上的那么幾個人的生活,但實際上折射了整個愛爾蘭人的生存困境,也折射出了當下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何以相處的關系問題。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整個名字就非常古怪,不解釋一下的話,壓根就無法理解。比較淺顯的層面,是這部影片故事里男主之一的科爾姆(布萊丹·格里森)正在創(chuàng)作的一首音樂的名字,他也因為要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需要靜心下來,因而與與自己一向交好的好友帕德里克(科林·法瑞爾)果斷絕交,進而引發(fā)了一系列惡性事件。
但是,科爾姆為啥要創(chuàng)作《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這首音樂?這首音樂到底啥意思?這還是需要進一步進行解釋。
影片故事發(fā)生于伊尼舍林島(Inisherin),這是一個位于愛爾蘭主島邊上的一個小島。不過,這個島嶼是馬丁·麥克唐納杜撰的,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這樣一個島嶼。據(jù)豆瓣作者luminosa的解讀,伊尼舍林島的英文Inisherin其實在蓋爾語里實際是Inish-Erin,翻譯成英語就是Island of the Irish。所以,繞了一下,其實伊尼舍林島就是愛爾蘭島的意思。所以,都不是映射了,基本上就是直射。
至于報喪女妖(The Banshees),實際上是愛爾蘭神話中一個用哭泣與尖叫預示死亡的女妖。她眼睛紅腫,因為知道有人將要死去而哭泣。
所以,說來說去,《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這個名字還是在隱喻愛爾蘭,盡管它只是假托在一個不存在的小島上。
影片故事發(fā)生于1923年,而且片中時不時傳來的槍炮聲也昭告愛爾蘭正在發(fā)生內(nèi)戰(zhàn)。這個背景,也是繞不開的。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于1918年。這場戰(zhàn)爭永久性地改變了世界版圖,其中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垮了下來,英國旗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這種情景下,1919-1921年之間,英國與愛爾蘭之間也發(fā)生了英愛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是愛爾蘭獲得了獨立。
可是,時間進入1922年,英愛戰(zhàn)爭結束之后,愛爾蘭內(nèi)部又發(fā)生了內(nèi)戰(zhàn),從1922年6月28日打到了1923年5月24日。這場內(nèi)戰(zhàn)的傷亡比之前的英愛戰(zhàn)爭的傷亡更大,并在愛爾蘭社會留下深刻裂痕,對愛爾蘭政治的影響至今依舊在發(fā)生作用。
愛爾蘭內(nèi)戰(zhàn)是英愛戰(zhàn)爭的延續(xù)。英愛戰(zhàn)爭最終簽訂了《英愛條約》。條約規(guī)定愛爾蘭南部26郡獲得獨立,但是愛爾蘭依舊是英聯(lián)邦的之一,依舊奉英女王為元首,就像加拿大、澳大利亞那樣,而且愛爾蘭北部6郡依舊保留在英國,屬于英國的一部分,稱之為北愛爾蘭。
愛爾蘭內(nèi)戰(zhàn)就是《英愛條約》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戰(zhàn)爭,將愛爾蘭撕裂成了兩部分,左右互搏,傷亡慘重。戰(zhàn)爭最終的結果,是愛爾蘭不再是自治領,而是成為完全獨立的共和國。但是,北愛爾蘭并沒有被收回,依舊保留在英國境內(nèi)。這是一場不完全勝利的戰(zhàn)爭,近乎為了打而打。
對相當多的愛爾蘭人來說,原本是和睦相處的親戚或者朋友,突然就大打出手起來,而且你死我活。這種毫無意義的戰(zhàn)爭,在后人看來是極其荒唐而荒誕的。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沒有明說,但反映的就是這種荒誕感。
科爾姆與帕德里克明明是一對好朋友,但科爾姆突然就不與帕德里克交往了。這對于帕德里克來說,來得太快,而且太過于無厘頭,簡直毫無道理。但是,它就是發(fā)生了。
可是,伊尼舍林作為島嶼就那么大,生活在其上的人就那么多,社會關系原本是固定的,任意改變其中的任何人際關系,都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整個社區(qū)的穩(wěn)定。帕德里克的不解與對科爾姆的再三打擾,按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科爾姆不僅不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還以自殘來直接對應。
只要帕德里克再與科爾姆對話,科爾姆就會剁掉自己的一根手指來應對。而且,他還真的這么干了。
一切,都顯得太過于荒誕了。而且殘酷,而且荒唐。
而荒誕、殘酷、荒唐的結果,是必須要有死亡來對待。
人終究要有死亡,報喪女妖已經(jīng)哭紅了眼。但是,最終死亡的卻不是帕德里克與科爾姆之一,卻是另外一個飽受家庭暴力折磨的孩子多米尼克(巴里·基奧恩),這使得整個故事更顯荒誕。
整部影片,都以一種非常荒誕的形式在講故事。
實際上,馬丁·麥克唐納對于這部影片的解釋,并沒有說有什么深刻的隱喻,只是強調(diào)這部影片只為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講一對朋友因為對方的無聊而苛意要求絕交,進而產(chǎn)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反應。導演只強調(diào)人物關系,這恰好對于當今社會里的人際關系有一種很好的回應。
現(xiàn)在,是大疫之年。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另外一個很奇妙的折射,就是它對于人際關系之間的沖突,對于友情之間莫名其妙的沖突,這種不近人情的荒誕感,恰恰與當下疫情之下,人與人關系變得淡薄變得經(jīng)不起沖擊的另類再現(xiàn),甚至是恰如其分。
時間從遙遠的1923年,到眼下的疫情折射,《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用一個荒誕的故事,將百年世紀滄桑的變幻,將百年間人物關系的變動,巧妙地合二為一,實在是牛逼大了。
所以說,盡管很難讓普通觀眾一遍之下就喜歡上這部影片,但它獨特的藝術色彩,獨特的表達方式,還是讓人無法忽視,無法無視它的存在。
對于演員來說,科林·法瑞爾與布萊丹·格里森與《殺手沒有假期》時比,明顯見老了,臉上的褶子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從青蔥歲月都到了滿臉滄桑。不過,狀態(tài)依舊在,尤其是科林·法瑞爾,他那一對囧眉,在這部影片里簡直神了,眉毛會說話,將故事中角色的囧態(tài)完美地呈現(xiàn)了出來,相得益彰。至于布萊丹·格里森,還有巴里·基奧恩,乃至于飾演帕德里克妹妹的凱瑞·康頓,表現(xiàn)都相當不錯。
總之,《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不是一部讓人很舒服的影片,但是你又不能忽略掉它。就是那么獨特,就是那么妖冶,就是那么突兀,就是那么荒誕。就是這么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