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已經有很多的評論,早早就把《阿凡達2》夸上天了。毫無疑問《阿凡達2》是今年影院最后的希望。
【資料圖】
作為詹姆斯·卡梅隆的忠實粉絲,我當然也可以選擇無腦地吹捧它,但如果我真的這么做了,那就是對詹姆斯·卡梅隆以往作品的不公平。
我們之所以對《阿凡達2》寄予厚望,其中一個原因是詹姆斯·卡梅隆絕對算得上是一位“續作大師”。他不光能續自己的作品,還能續別人的作品,而且能續出新高度,甚至能化普通為神作。
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電影《異形》一問世,立刻被封為科幻神作,直到1986年,才由詹姆斯·卡梅隆頂著前作空前成功的壓力拍出續作《異形2》。
這也是異形系列電影作品中,只比第一部低了0.1分的優秀續作。許多年后,即使是雷德利·斯科特親自操刀重啟《異形:契約》都沒再達到這個高度。
當時詹姆斯·卡梅隆能接過《異形》第二集的導筒,完全得益于1984年,他自編自導了讓自己名聲大噪的《終結者》。
但要是沒有7年后的《終結者2》,前者也只是一部還不錯的科幻片而已。因為在前作中,真正的主角是凱爾·里斯和薩拉·康納,施瓦辛格飾演的反派T-800的出彩只是一個意外。
但卡梅隆卻牢牢抓住了這個“意外”,在續作中拓展出了更完整的世界觀,造就了影史經典形象。可以說沒有《終結者2》就沒有“終結者”這個IP以后的各種續作與重啟。
由此可見,詹姆斯·卡梅隆玩轉續作的水準還是相當的“哇塞”。以至于全球影迷對于《阿凡達2》的上映,期盼了整整13年。
12月16日,由詹姆斯·卡梅隆自編自導的續作《阿凡達:水之道》正式上映,我第一時間頂禮膜拜后發現,除了視覺效果依舊震撼,劇情非但無法打動觀眾,而且還有三個完全說不過去的硬傷:
人設反智!
劇情擺爛!
邏輯不通!
這里需要聲明一點,我知道有很多朋友會說這種片子就是來觀賞視覺效果的,不要吹毛求疵,卡梅隆所打造的美輪美奐的潘多拉星球,已經不知道甩國產電影幾條街了。
這個我當然知道,所以對故事方面本來就沒有太高的期待。所以,我說的“硬傷”是指電影在情節發展和人物行為的邏輯上,完全說不通,除非自行降智,否則根本說不過去的地方。
硬傷一:人設反智
電影開篇大約用了15分鐘,讓觀眾們跟著主角杰克·薩利的旁白,一邊快速回憶起13年前的劇情,一邊講述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
在領導潘多拉星球的納威人擊潰地球采礦公司和其雇傭的軍隊后,杰克放棄了地球人的身體,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納威人。
他與部落首領的女兒納提莉有了自己的兩子一女。
并領養了格蕾絲·奧古斯汀博士的女兒奇莉。
和邁爾斯·夸奇上校的兒子“蜘蛛”。
搞笑的是,當杰克講完“我們不知道的事”后,我們仍然不知道。比如這里杰克自己也強調了的,博士的懷孕是個謎,他們也不知道奇莉的父親是誰?
就像我們同樣不知道被杰克老婆射死的邁爾斯·夸奇上校有個還在襁褓之中的男孩,母親也不知道是誰?他因為太小不能進入太空艙休眠而留在了這里,跟杰克的孩子一起長大,深諳納威人的生存之道,把自己完全當作是納威人。
總之這些都不重要,重點是他們組成了一個“雖來源不同,卻能彼此相愛”的,很美國式的7人家庭。
顯然,新的故事將圍繞著杰克如何保護一家人展開。電影里還刻意強調了一句臺詞:
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盔甲
從這句話或許可以看出整部電影的價值取向,已經把側重點放在了家庭上。當然,強行上價值觀,也是這部電影最終的問題所在,我們接著往下看。
對于這個家庭的威脅,主創甚至都不愿再去創造一個新的反派,干脆讓上一部被干掉的夸奇上校化身阿凡達,卷土重來。這我都不說你敷衍,但接下來,杰克和上校以及一眾人等的人設直接寫崩了就過分了吧。
大家還記得在《阿凡達》中,采礦公司為什么要去潘多拉開采嗎?
因為這個星球有一種“超導礦石”,它的磁場效應能使整座大山飄浮在空中。因而誰擁有它,誰也必將富可敵國。所以他們才不惜一切地去開采,并雇傭軍隊去消滅納威人,因為納威人阻止他們開采。
而本來屬于雇傭兵的杰克是因為深入了解納威人的文明后被打動,然后幡然醒悟,成為納威人領袖,帶領他們反抗采礦公司,反擊“暴力拆遷”的人類。
看,就這么簡單,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全世界觀眾都能看明白的一個邏輯,是兩個星球,兩種文明的沖突。
電影《阿凡達2》由此接上,但核心矛盾卻變了!
那個采礦公司又回來了,那個夸奇上校變成阿凡達回來了,他就差說一句:I"ll Be Back!
其實這個情節沒問題,大家都能預想到,為了財富,采礦公司肯定會帶著更多的人馬和武器奪回潘多拉的控制權。正當我想著面對如此巨大的戰力差距,杰克會如何帶領孩子一起戰斗時?杰克卻卸任了納威人首領的,帶著一家人卷鋪蓋跑路了?
把一片火海交給了納威族人和新一任的年輕領導。
新一任的年輕領導:我謝謝你啊!
接下來是夸奇上校,劇情很清楚的說,他和他的隊員因為之前在潘多拉有豐富的戰斗經驗,于是被轉化成阿凡達,回來繼續保護開采。可一到地兒,上校二話不說,帶著隊員滿世界追殺杰克一家報私仇。
杰克一家已經逃亡海外了,你們的任務不是應該跟納威人戰斗,保證采礦或者其它掠奪的順利進行嗎?
結果在這一部中,連“超導礦石”提都沒提,兩個星球,兩種文明的沖突直接搞成了私人恩怨可還行?只能說,兄弟,格局小了!
更降智的是,杰克帶著全家逃亡,千里迢迢跑到人家海洋部落,而他的邏輯是——如果他呆在自己的納威人部落,追殺他的人類就會禍害這個部族,為了不讓人類禍害他的部族,所以他選擇——禍禍別人的部族。
第一部中,杰克有勇有謀,到了第二部又慫又沒有智慧,變成了一個典型的美國式白人父親,人設直接崩了啊。
這是什么天才想出來的逃匿邏輯?如果觀眾不跟著降智,根本沒法接受這個劇情。好,這個智我降了,可沒想到在接下來的劇情上,你居然跟我玩擺爛。
硬傷二:劇情擺爛
劇情從杰克一家寄人籬下在海洋部落開始也徹底擺爛。
這時7人美式家庭與海洋部落首領的4人美式家庭成為了故事主線。
劇情就是完全沒有劇情,換句話說,就是劇情由此進入到:
和稀泥的美國家庭模式+巨臉譜化的家庭成員:可靠的大哥,不被理解的二弟,天真的小女兒,精靈式大女兒,無處不在的美式霸凌男(海洋領袖的兒子)。
和看上二弟的小公舉(海洋領袖的女兒)。
還有那種經典美國白人爹,與自己的孩子們上演的美式家庭三件套:我對我兒子很失望;不,我不聽他解釋;我將用生命和我的兒子和解。
以至于,杰克和二兒子這條線很生硬,不論兒子干什么總是錯,兒子想解釋,杰克便一副我不聽,我不聽的表情。你完全能感受到劇情強行要杰克誤會兒子,等待結局,讓父子和解。
在這部分中,真正出彩的,是杰克家的孩子跟著海洋部落首領的孩子認識海洋生物,學習海洋生存知識。
最精彩的一段就是小兒子與海洋巨型生物圖鯤的互動。
最令觀眾動容的就是采礦公司捕獵另一對圖鯤母子的過程。
獵手射出幾枚倒刺鉤勾住圖鯤后,倒刺鉤上掛著的氣囊打開,強行讓圖鯤上升,直到它再也游不動了。??????????于是,人類把它拖上捕獵船,用巨大的針頭吸取它腦中的精髓,因為這玩意延年益壽,小小一管可以賣好多錢。
這時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的“超導礦石”和暴力拆遷,只因為主角杰克一家逃到海洋而隨意變成了采集“圖鯤精髓”肆意捕殺圖鯤。
令人動容的情節也跟幾位主人公沒啥關系,而是因為圍捕圖鯤有著很強的現實感,很容易就讓人們想到真實世界里人類殘忍的“捕鯨”行為。?
這些細碎的劇情,割裂的情感那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哪哪都不挨著。隨著杰克二兒子在與落單的圖鯤建立深厚友誼后,劇情也進入到第三部分,也是邏輯最不通的地方。
硬傷三:邏輯不通
我們看到,化身阿凡達的夸奇上校不論是潛入森林,還是入侵海洋族群,或是帶人出海捕圖鯤。但他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掠奪潘多拉的資源,也不是保護掠奪資源的采礦公司,而是——找到并干掉杰克。
而且招數就一個——抓他孩子,讓他來單挑!你已經都用上抓人家孩子的下三濫招數了,還單挑個啥呀?你不是要報仇嗎?邏輯不通!
結果第三部分的劇情就變成了杰克一直在救孩子,抓三個救兩個,救兩個抓四個...... 你看,生孩子多就會是這樣,你一個一個去救,他們一對一對去送人頭,根本救不過來,所以這邊建議不生,不救。
就這樣,電影的格局一下就從潘多拉星球被拽到了現實中的“反婚反育”教育。可主創似乎在這俗套的美國式家庭橋段中玩的不亦樂乎。先是父母去救孩子,最后打來打去,又變成孩子去救父母。
整個過程非常的干巴,甚至是讓杰克大兒子犧牲那刻都沒帶動起觀眾的情緒。因為前面根本沒有鋪墊讓觀眾喜歡這位大哥,說實話我連這哥倆的長相都還沒分清,所以他的死不夠有力量,甚至他沒有戰死的悲壯,只是撤退的時候不幸中彈了……就這么隨意的下線了。
還有那個蜘蛛,在親眼目睹了自己所謂的爹——夸奇上校在自己的面前欺辱土著,破壞環境,殘忍殺害圖鯤,并要威脅殺了自己的小相好奇莉和從小一起長的好友時,他和“父親”沒有任何感情毫鋪墊,到最后“人質交換”的環節,上校直接就答應了,然后蜘蛛隨后還決定救他,真是爹的大好兒。我請問兩個人物的內心是怎么轉變的?邏輯不通!
還有!之前鋪墊了這么久的海洋族群,我以為到了海里打有主場優勢,能把上校部隊打爆。萬萬沒想到,關鍵時刻居然全部消!失!了!
沒錯!是消失了,并且完全沒有交代!剛開打時,海洋族來了一大堆人馬,因為夸奇上校不僅殺了他們一對圖鯤母子,同時還抓了首領的女兒。
可是在電影里,打著打著,島礁族的人全都不見了......最后,上校是杰克他們一家打的。邏輯嚴重不通!
最后強行升華個主題——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盔甲!
電影完。總之,除了視覺奇觀外,故事它就是不好看!
結語
這部電影之所以體現出人設反智,劇情擺爛,邏輯不通,這三處硬傷,原因就在于它的定位是一部必須強行“降智”才能接受設定的美式家庭合家歡電影。
換句話說,如今的好萊塢電影的策略就跟他們總統競選的策略一樣,追求的不再是有個性和深度的故事,而是能最大范圍的獲得盡可能多的好感。所以他們現在的電影毫無性格可言,只追求左右逢源。
《阿凡達》的大主題上其實就是環保和對于侵略的反思,這很清晰。從某個角度看,人都是追求正義價值的,無論什么種族血統,就像杰克背叛人類投奔了納威族,但卻得到觀眾們的認同,因為他是正義的一方。
而到了《阿凡達2》卻混入了美國的普世價值和家庭觀,但這就導致了其故事內核是沖突甚至對立的,蜘蛛這個角色和上校最后在血統親情的傳統價值面前還是選擇了拯救對方,盡管他們明明立場相反,這其中就包括了家庭血統的影響。
所以才讓人看上去非常的邏輯不通,因為影片放棄了單一自洽的立場,想同時討好所有人,不要深度要廣度,最大范圍榨取票房,所以導致這種“左右互搏”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是要確保哪一邊的觀眾都不會太討厭。
所以最后的結果就是給人感覺非常奇怪,這也是現在這類美國式家庭主題的電影越來越招人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