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分7.2,三集過后降至6.4,在人們普遍認為豆瓣評分愈發通脹時,動畫版《三體》的評分堪堪及格。相比于開播時褒貶不一的評價,目前差評黨明顯占了上風。
人們總是對國產科幻作品有一種里程碑式的期許,所以會稱小說《三體》“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稱電影《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吐槽《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現在又批評動畫版《三體》是“中國科幻動畫的落日”……
(資料圖片)
過度的期望會變成沉重的包袱。從12月10日開播,到今天正好十天,短短十天內,我們看到了觀眾為劇情開撕,主創為了編劇署名權打得不可開交,自稱了解內情的人爆著真假難辨的猛料……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作為中國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科幻IP,《三體》的影視改編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在制作上,群狼環伺,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至今掰扯不清的編劇署名說明了不少問題;在輿論上,有太多人等它犯錯,無論是原著中對于特殊年代的書寫,還是屢遭詬病的女性形象刻畫,都容易在改編后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
客觀來說,《三體》的熱度不降,改編恐難成功。
《三體》為何要從《黑暗森林》拍起?
建模出戲、人物造型BUG、畫風奇怪……《三體》開播后遭到的吐槽很多,但這都不是重點,它目前面臨的最大爭議是:原著第一部的鋪墊很重要,為什么動畫版非要從第二部(《黑暗森林》)講起?
有消息稱,游族網絡旗下的“三體宇宙”只授權給了藝畫開天第二部的開發權,所以罪在“三體宇宙”。
但事實上,《三體》動畫制片人、監制朱貝寧在接受《中國電影報道》采訪時表示,《三體》動畫一度有三個不同的拍攝計劃:
其一,從第一本書開始到第二本書開頭部分結束;其二,圍繞第二本書的重點內容展開,也就是目前觀眾看到的版本;其三,從第二本書的中段開始,一直講到第三本書結束。
這實際上從側面說明了開發計劃與版權無關,而是一種故事的講述策略。
畢竟對主創團隊來說,改編的重點在于尋找原著粉與普通觀眾的最佳平衡,用最具吸引力的情節在“三體影視化競賽”中率先拉攏到一部分受眾,而后再進行故事拓延也無可厚非,只能說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僅以個人觀感而言,《三體》三部曲最適合影視化的確實是第二部(《黑暗森林》),無論是極具想象力的“面壁者計劃”,還是富含個人英雄主義的星球對抗,都較符合人們的觀看喜好。
但最具改編價值的應當是第一部,拋開沉重的歷史背景,“懸疑”+“科幻”的形式能讓觀眾在中國的影視劇中領略到“太空驚悚”的魅力。
最難改編的無疑是第三部(《死神永生》),這一部中涉及的概念較為復雜,事件也有些抽象,具象化難度高;與普通人的聯系較弱,共鳴感難尋。
事實上,從播出平臺B站的角度來看,從《黑暗森林》講起也有道理。“黑暗森林”理論是B站上最為知名的科幻梗之一,這一部的主角羅輯在B站上有著大量擁躉,人們更好奇在書中風華絕代的莊顏影視化后的樣子,再加上多如牛毛的名場面,似乎沒有失手的理由。
但過去已有太多的例子證明,大數據無法指導創作,紙面推演終究只是推演,并不能決定最終結果。
迷信奇觀和輿論失勢
在第三集里,《三體》展現了動畫版本的優勢——一群在“古箏行動”中被切成碎片的地球叛亂組織ETO成員,在虛擬世界中集結,以碎片的形態覲見“主”,并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號: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于三體。
這是在真人影視作品中很難呈現的畫面,但在動畫中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實際上,在已更新的劇情中,每一集(通常是開頭)都會出現大量的奇觀和大場面,第一集有“古箏計劃”,第二集有“粒子對撞”實驗和追車戲。
但奇觀不是萬能良藥,當它們占據了相當篇幅后,便破壞了敘事節奏,讓整個故事變得沒有那么從容了。說到底,奇觀和大場面是表達故事生動內容的手段,絕不能成為目的。
除了缺乏代入感,《三體》動畫在輿論上也正在失去一些人的信任。
在接受采訪時,制片人朱貝寧表示,好萊塢團隊開發《三體》有自己的政治原則和創作趣味,而作為中國的創作團隊,面向中國觀眾,《三體》動畫更追求凸顯本土風格,契合中國粉絲的審美習慣。
本來是要向觀眾申明自己作品的正確立場,但很快,《三體》動畫就遭遇了背刺——“你們拍的《三體》動畫里,國內環境烏黑朦朧,國外一片藍天,這就是你們要表達的?”不少人開始質疑《三體》動畫夾帶私貨。
自《雄獅少年》的“瞇瞇眼”事件后,動畫片早已不是眾人眼中的“安全產品”,尤其在用戶以“根正苗紅”著稱的B站,這些細節均被無限放大了。
據主創透露,《三體》動畫的第二季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在此之前,劇版《三體》已出現在總臺2023年的大劇片單中,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版本的動畫電影正在路上,但就《三體》動畫面臨的窘境來看,《三體》這一IP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不是改編,而是降溫。
【文/許心強】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