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博客文娛出品的#2022年度文娛觀察 第4篇。
(資料圖)
前3期,我們回顧了2022年的網絡電影、線上演唱會和現實題材劇集市場。這一次,我們關注這一年的綜藝表現。沒有了選秀,綜藝顯得平淡和溫吞,“綜N代”沒什么水花,戀愛綜藝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話題擔當變成喜劇綜藝。懷舊牌倒是有了一些效果,但還要看怎么打,以防觀察審美疲勞。
隨著觀眾審美的提高和對優質內容的渴望,總靠“吃老本”或是“演劇本”的綜藝,恐怕是不行了。2023年,期待新的綜藝脫穎而出。
作者 | 魏僑 編輯 | 丁宇
2022年的末尾,綜藝市場似乎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一邊是《無限超越班》憑著主打懷舊和爭議的話題度,頻頻登上熱搜,引起關于內娛的又一次討論;另一邊是“0713男團”的《快樂再出發》第二季開播了,延續了第一季的口碑,豆瓣也獲得了9.4分的高分。
然而,年底的熱鬧似乎不足以彌補2022年一整年綜藝市場的平淡和溫吞。沒有了選秀,綜藝市場總像差了一口氣。新綜藝尚在探索階段,“綜N代”市場占有率依然很高,但節目總體沒激起太大的水花。
被寄予厚望的戀愛綜藝、承擔著社會話題職能的職場綜藝,雖然百花齊放、品類豐富,但沒能撐起爆款的熱鬧,輸出的話題并不多。
原本就以“慢”著稱的慢綜更是掉落到無聊的漩渦,本該熱血澎湃的說唱、街舞在賽制上變得愈發溫和,令人興趣寥寥。
戶外綜藝拍攝屢遭變故、制作降級,無論是《花兒與少年》露營季舊IP重啟還是《新游記》的創新探索,都從備受期待走向了乏善可陳。
最終,“熱度擔當”仿佛落在了喜劇綜藝的身上,繼《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掀起熱潮之后,第二季也占據了輿論的中心,《脫口秀大會》走過五季雖然豆瓣評分創下新低,但也貢獻了諸多談資。與此同時,節目也面臨了更多的爭議,評委不專業、選手能力存疑等問題都被擺在了臺面上。
缺少頭部爆款的另一面是創作者對小而美綜藝的探索。開啟分賬模式的《閃亮的日子》給綜藝開啟了TOC的新模式,并以高質量的內容收獲了口碑的認可;自2020年視頻平臺提出“年番”綜藝的概念之后,經過2年的積累《毛雪汪》脫穎而出,完成了對觀眾一整年的陪伴。
年初的招商困境在年末有所緩解,但綜藝已經度過了野蠻生長的紅利期,加之短視頻的擠壓,廣告商在綜藝贊助上更加謹慎,催逼著創作者在商業變現和內容創新上進行突破。2023年已經來臨,綜藝市場能否熱鬧起來,還得看有沒有新鮮的東西能脫穎而出,隨著觀眾審美的提高和對優質內容的渴望,總靠“吃老本”或是“演劇本”的綜藝,恐怕是不行了。
熱鬧的與爭議的
如果要在2022年挑選一個口碑熱度雙豐收的綜藝節目,非《快樂再出發》莫屬。豆瓣上24萬人打出9.6分的高分,對于一個戶外旅行綜藝來說幾乎是一個奇跡。
從IP衍生節目《歡迎來到蘑菇屋》意外爆紅,到《快樂再出發》落地,觀眾實現了一次最快的“用腳投票”。如今《快樂再出發》第二季開播,4期過去依然獲得了豆瓣高分推薦。這給綜藝市場提供了一個信號,聽觀眾的話是可以創造爆款的。
許多觀眾認為“0713男團”爆紅歸功于觀眾的懷舊情懷,但如法炮制的《想唱就唱的夏天》卻在口碑和市場上雙雙折戟。究其原因,《快樂再出發》之所以好看,根源在于嘉賓之間真摯的原生關系在節目中碰撞出的火花,觀眾見多了劇本營造的人設和關系,真實的溫情和趣味顯得愈發難能可貴。
當下的社會環境中,觀眾需要綜藝節目帶來更純粹的“快樂”,喜劇節目也更受青睞。2021年熱度口碑雙豐收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第二季播出時收獲了更多爭議。從節目的賽制到選手的能力,新老觀眾爭論不休,也助推著節目進一步破圈。
日前《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的組合“少爺和我”登上了熱搜,引發了節目選手的微博“團建”,沉浸在節目余韻中的觀眾熱烈響應,產生了更多的熱搜詞條。顯然,無論第二季節目質量是否趕超第一季,對于選手的加成都更上了一層樓。
作為另一檔占據輿論熱點的喜劇節目,《脫口秀大會》第五季播出時口碑暴跌,豆瓣評分一度低于5分,觀眾質疑大多圍繞著領笑員不專業的評判標準與節目中脫口秀內容的同質化。但隨著節目的播出,脫口秀演員們的表演不乏優質內容輸出,節目也始終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高熱度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如今喜劇節目承擔了更多社會議題的作用,觀眾對于節目的思想深度、內容質量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年底承擔爭議話題的無疑是《無限超越班》,節目以復刻TVB藝員訓練班的為噱頭,請來了成龍、爾冬升、惠英紅、吳鎮宇、佘詩曼、趙雅芝、鄧萃雯等重量級嘉賓坐鎮。但節目奉獻的卻是一場用力過猛、尷尬至極的“Drama盛宴”。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前憑借話題名聲大噪的《演員請就位》。但現在,觀眾對劇本痕跡明顯、過度營銷演員的內容失去了耐心,節目也未能有正向話題輸出。
憑借尷尬話題出圈的還有《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二季。劍拔弩張的“尷尬九分鐘”讓老藝術家宋丹丹身陷輿論漩渦,甚至引發了網友對于“職場霸凌”的熱烈討論。但相對于第一季,爭議話題維持熱度的時間卻短了許多。
可以看出,2022年的綜藝的熱度往往離不開爭議,但成敗卻在一瞬間。雖然爭議為節目帶來了一定話題,但僅靠某一“名場面”似乎并不能令節目獲得長久的關注。真正能讓觀眾共鳴的還是優質的內容。
如今觀眾都已經具備識別優質內容的審美能力,《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秀和《脫口秀大會》第五季,雖然有些爭議,但選手本身的創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是受到認可的,而《快樂再出發》是真的“內娛活人”在為觀眾輸出快樂。
懷舊風語安全牌
從2021年《披荊斬棘的哥哥》開始,懷舊成為了“哥哥姐姐”的競演節目的一道良方。《乘風破浪》第三季中,王心凌用一首穿越時空的《愛你》席卷了網絡,甚至憑一己之力帶動了觀眾對于十多年前臺灣偶像劇的懷念。
芒果TV將懷舊進行到底,但熱點可遇不可求。《聲生不息》再現了港樂的黃金時代,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播出恰逢其時。但觀眾對于“港樂”還是“粵語歌”爭論不休,節目在首播成績斐然之后,也未能實現進一步的破圈。
緊隨其后的《披荊斬棘》第二季,節目口碑和聲量都有回落,未能達到第一季的效果,節目中的嘉賓也有上一季的老面孔,令觀眾略感乏味,其中一些哥哥的表現也差強人意。
顯然,密集的情懷殺之下觀眾也出現了審美疲勞。
除了內容上的懷舊,還有老綜藝的重啟。曾經創造了“花學”的《花兒與少年》暌違5年回歸,這一季以當下熱門的露營為主題,主打溫情和治愈,節目播出后由于對于露營的展現不足,嘉賓之間火花較少,而收獲了“無聊”的評價。
事實上,當下的慢綜藝徹底進入了疲軟期,播到第六季的《向往的生活》和《中餐廳》都收獲了無聊、程式化的評價。誰也沒想到,連一向嚴肅的許知遠的到來都能帶來驚喜。他來到《向往的生活》第六季的錄制,我行我素地打破了“進門——干活——吃飯——談心”的固定模式,反而因為不按套路出牌,贏得了許多眾的叫好。
《奔跑吧》第六季和《極限挑戰》第八季這樣的老牌戶外綜藝,雖然憑借IP的聲量收獲了高收視,但口碑早已大不如前,觀眾基本看個熱鬧,但早已沒人走心。《新游記》試圖做“明星+素人”結合體驗生活的創新,卻反而因為明星嘉賓不夠接地氣,而遭遇了觀眾的質疑,討論甚至升級到了“明星不知人間疾苦”,嚴敏在綜藝上的新嘗試也被打上了問號。
這種爭論似乎也與當下日趨敏感的輿論的環境有關,“綜N代”在創新上后勁不足,要么選擇了重復過去的節目模式,或者走更加平和的安全路線,缺乏創新顯然無法吸引眼睛。
這一點在充滿競技意味的小眾競演節目也不例外。說唱綜藝進入第六年,也面臨了人才枯竭的問題。于是《中國說唱巔峰對決》將近年來的熱門說唱歌手匯集一堂。節目就像豆瓣熱評所說,“一團和氣,像一幫老熟人聚會唱KTV”。由于該節目和《脫口秀大會》都在青島錄制,兩個節目居然有了嘉賓聯動,更是讓本來充滿戲劇性的說唱界顯得太普通和“隨大流”。雖然節目本身的制作和內容水平不低,但觀眾需要說唱做出更有態度的表達。
《這!就是街舞》第五季延續了以往的高熱度和高質量的選手作品,但口碑仍然有所回落。節目組對賽制大刀闊斧的改動降低了街舞競技性,大量的旁支內容試圖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但相比之下,觀眾更期待以往激烈的舞蹈Battle碰撞出的炸裂效果。
推理類綜藝也并沒有亮眼的創新,大多保持了以往的水準。《密室大逃脫》第四季憑借嘉賓的出彩表現制造出極強的娛樂效果,加之燒腦的推理內容,節目評分有所提升。《大偵探》第七季原團隊離開,劇本中規中矩,不免有同質化之嫌,節目在撒貝寧離開后頹勢更加明顯。出走的小盒子工作室則去做了一檔融合了密室逃脫和劇本殺元素的新節目《開始推理吧》,精心的場景和制作撐起了節目質量,但形式雜糅加上不夠匹配的嘉賓,很難再復刻“明偵”系列曾經的巔峰。
由此可見,提煉創作公式、降低內容風險、復制成功案例的創作慣性已經很難再贏得觀眾的好感。
更細分與更謹慎
2022年不同的垂類綜藝在內容上更加細分,層出不窮的新節目試圖通過新的話題來打開局面。
比如,戀愛綜藝就針對不同的人群有了不同的區別。《沒談過戀愛的我》聚焦沒有感情經驗的群體,讓他們來探索親密關系;《半熟戀人》呈現輕熟齡都市男女社交關系和感情發展;同樣是通過旅行治愈感情傷痛,《春日遲遲再出發》聚焦的是離異群體如何能有再愛一次的勇氣,《燦爛的前行》則是關注失戀的年輕男女怎樣開啟新生活。
直面離婚夫妻婚姻問題的《再見愛人》也在年底播出了第二季節目,其中宋寧峰和張婉婷的關系持續占據著熱議話題;被稱為內娛戀綜鼻祖的《心動的信號》則已經播到了第五季,在持續創造高甜CP的同時,也通過一些新的環節的設置,來產生不同的社交價值觀的碰撞。
戀綜覆蓋了大多數年齡層不同的情感狀態,產生了更加現實、深刻的話題討論。其在素人造星的能力上依然可觀,從《半熟戀人》中甜蜜的羅拉和王能能,到《再見愛人》第二季中讓人窒息的張婉婷,都在網上具有很高的熱度。不過,遺憾的是,戀綜沒能達到年初時觀眾與市場期待的指標。回過頭看,一些以為戀綜可以替代選秀盛況的預測,顯得有些草率了。
音樂綜藝在連年的不溫不火之下,也開始向小眾、潮流文化進軍。除了上文提到的《聲生不息》之外,還有主打“全開麥”“真live”的《來看我們的演唱會》,以音樂會友的《朝陽打歌中心》,以及唱響民謠的《我們民謠2022》。新節目在制作上頗有誠意,在較為有限的影響力范圍內收獲了較高的口碑。
職場類節目呈現了更多的職業領域和職場階段。《初入職場的我們·法醫季》揭秘了神秘的法醫行業,以情景再現的方式重演死亡現場,雖然滿屏馬賽克依然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令人心動的offer》開拓了新的職業,第三季走進了醫生,此前剛剛開播的第四季將攝像機對準了建筑行業。《躍上高階職場》不再聚焦職場應屆新人,而是還原了廣告行業中30歲左右輕熟齡職場,在躍升過程中真實的職場競爭生態。
職場類綜藝的困境在于,節目的專業水準都不低,但能夠輸出的話題和破圈的契機越來越少。而在2022年“史上最難畢業季”這個大環境下,一方面,更趨于精英行業的職場生活離大眾太遠;另一方面,想以綜藝節目作為“電子榨菜”放松一下的打工人,可能不想再在綜藝中看到對職場生活真實、殘酷的再現了。
縱觀2022一整年,Q1時招商難的情況有所緩解,極少再出現未能招到商而裸播的節目,當然這也可能是平臺降本增效,直接將招商困難的節目砍掉的結果。綜藝贊助的路徑依賴依然嚴重,諸如《向往的生活》第六季、《這!就是街舞》第五季這樣的“綜N代”,在開播時就攬獲了十余個贊助商。
如今贊助商在綜藝投放上也明顯更加謹慎,馬東曾透露,《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的部分贊助商在現場觀看過節目錄制后才確定投資。而積極的一面是,有口皆碑的節目在商業上很快獲得了正向的反饋,《快樂再出發》第一季時僅有1個贊助商,而第二季播出時數量增加到了8個。
綜藝的贊助方式也更加靈活,《快樂再出發》第一季中就有品牌贊助了單集節目。而作為成功走過一整年的年番綜藝,《毛雪汪》從裸播出發,后續收獲品牌青睞,大多數時候也是根據節目情況進行單集的定制或者投放。
和《毛雪汪》相似,平臺對于體量小、時間短的微綜藝有了更多的嘗試。與《快樂再出發》同一團隊出品的《閃亮的日子》敲開演繹新人們的家門,展現他們追逐夢想的歷程與趣味橫生的生活,憑借獨特的視角和真誠的表達收獲了高口碑。
值得注意的是,節目采取了分賬模式,以優質內容嘗試面向C端的創收形式。在網絡電影和網劇的分賬模式漸成氣候的當下,分賬綜藝仍然處于嘗試階段,這或許為未來的綜藝打開新的局面。
如今,直播和短視頻分走了品牌的營銷資源,高度依賴廣告贊助的綜藝亟待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盈利模式。
縱觀過去一年的綜藝市場,綜藝不僅需要開發新的商業邏輯,更需要進行內容創新。隨著觀眾審美的不斷提高,對綜藝所呈現出的娛樂效果與思想深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始終以人為中心的綜藝節目來說,真誠、用心、腳踏實地、平視觀眾,是好內容顛撲不破的法門。
關鍵詞: 后選秀時代 打造一個爆款綜藝這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