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正在院線熱映。我已經寫了影評文章,分析這部電影的價值,認為這部影片非常優秀,應該能夠讓程耳導演獲得一些電影節的獎項,并且幫助王一博獲得一些電影節的新人獎。不期,引發了讀者們的熱議,贊同的居多,不贊同的也有。
我見有不贊同的言論當中說王一博演技差的。我的個人感覺是,這種言論,應該是思維慣性使然,發言者可能覺得所有具備流量價值的青年演員都沒有演技吧。如果發言者觀看了《無名》這部電影,應該不會質疑青年演員王一博的演技了,因為他在影片當中,對于角色的完成度很高,和梁朝偉先生的對手戲,也是層次分明的。
所以,我這篇文章想從個人觀影之后的感想角度,聊一聊對于《無名》當中王一博角色的看法,尤其是演技層面上的看法。程耳導演在接受正規新聞媒體采訪的時候說,《無名》這部電影剛出劇本的時候,自己腦海當中就覺得王一博是不二人選。只從劇本角色需求的角度上講,我也覺得,王一博確實是非常不錯的人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們回到《無名》的劇本內容當中來。在這個故事當中,葉先生這個角色,到底需要什么樣子的表演特征呢?首先,這個葉先生是身手敏捷、打斗勇猛的。其次,這個葉先生是青年的樣子,沒有靠山,只能在故事反轉的時候,找日寇的靠山。繼而,這個葉先生需要自帶一些孩子氣,或者單純氣,沒有這個氣,這個角色后續的“赤子童心”的狀態,或者說芳華革命氣,就出不來。
結合者幾點來講,葉先生這個角色,身材高大,是很重要的一點,不然,他一個打一群的時候,就不具備信服力,同時,他還得有孩子氣,單純氣,還得是一臉青年的樣子,但又得有幾分冷峻感。這個角色,應該是外表的冷峻之下,包裹真正冷靜的革命熱情。在《無名》的影片當中,王一博的呈現,滿足了葉先生這個角色的每一條要求。
王一博為什么需要用“冷峻果敢”的方式表演這個葉先生呢?《無名》當中,一上來就是一場葉先生和王隊長吃上海早餐的戲。王傳君飾演的這個王隊長,顯然是“老上海”,早就是老油子了,一邊是殺人不眨眼,一邊是圓滑的冷笑感。葉先生這個角色,和王隊長是對應關系的。兩個角色,需要有相同,也有不同。所以,在冷笑方面,兩個角色相同了。但是,在冷笑背后的真誠感方面,兩者就必須不同才行。
所以,吃早飯之后,兩個角色有一場車上的戲,表面聊得是上海早餐的排骨怎么吃,實際上,是呈現兩種不同的角色特征。王一博和王傳君兩位演員在角色當中,有說有笑,但是,兩位演員又呈現了冷笑背后的各種不同。王傳君走的是陰冷路線,王一博則需要走兩個路,一個路線是表面的陰冷,與王隊長求同,求自己人的狀態,另一種,又要保持自己革命者芳華氣的一面。王一博在后者的表現力上,是值得認同的。
乃至于在和梁朝偉的對手戲上,王一博的表現力也并不差。《無名》只看第一遍的時候,影迷無法站在上帝視角上,在王一博角色和梁朝偉角色要打一個你死我活的時候,大家不知道王一博角色倒地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個時候,王一博表現出來的,仿佛只有比武斗狠,只有打不死,非常強悍等等氣質。影迷沒有上帝視角的前提下,只能看到王一博表演上的這一面。
但是,整部電影觀看完畢之后,或者重新看第二遍、回憶第二遍的時候,便會發現,王一博在葉先生這個角色當中,其實已經表演出了多個層次,很好地完成了劇本。王一博角色和梁朝偉角色打個你死我活的戲,真的值得二刷。看第二遍的時候,才能發現王一博這位青年演員的表演層次:
這個時候,王一博帶來的葉先生,不是簡單的武打狠辣了,而是有一種革命者不得不犧牲自己戰友的痛,這種內心的痛感,和肉體上的痛感結合起來了,表現在了王一博的演技當中。青年演員當中,能夠把不同的狀態表演到同一角色的同一時刻的,不多。基于此,我才會說,王一博接下來應該會拿到一些電影節的最佳新人獎。
我總覺得,評價一位演員是否有演技,不能先入為主,不能因為人家有些流量,就戴上有色眼鏡,而是應該放到具體的電影、劇本、橋段當中去,進行最為具體且專業的分析,理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才是架得住推敲的。(文/馬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