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真的燒紅了春節檔。
(資料圖片)
以張藝謀對藝術和表達的不斷突破,也以小人物在銀幕內外燃起的精神火種。
上映前,所有人對這部片的水準都有所預期——
“張藝謀作品”五個字,意味著保量又保質,故事審美皆在線;
沈騰、易烊千璽、張譯、雷佳音……每個演員都具有表演能力和魅力。
但把類型片玩出新境界的老謀子,這次驚艷得出乎意料。
整個觀影過程中,笑聲不斷、大氣不敢喘,最后在“全員復誦”的高潮中熱淚盈眶。
最初看到貼片時,院長就被深深吸引。
一滴滴重墨砸在大銀幕上,合著鼓點轟隆,匯出“滿江紅”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等到看完電影后才真正明白:
每一個小人物就如這墨滴,看似無足輕重、毫無關聯,匯聚在一起卻爆發出血色浪漫與如瀑的力量。
從切入角度看,就能感受到《滿江紅》的非同凡響和另辟蹊徑。
片名是岳飛的傳世之作,片中卻讓你處處猜疑:何處有岳飛的身影?
故事發生在岳飛死后四年,彼時,奸相秦檜只手遮天。
在率兵與金國會談的前夜,金人禮儀官死在宰相府邸,所攜密信也不翼而飛。
秦檜下令:一個時辰內找到密信。
宰相府,一起命案,一封信。
一個時辰的倒計時滴答不停,如一把懸在眾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為了找出密信,各方勢力粉墨登場,在封閉的宅邸里上演了一出大型真人“劇本殺”。
最先被揪出的嫌犯,是當晚值守的效用兵張大(沈騰?飾)。
張大,好吃懶做的一介草民,靠親戚關系混進了軍營。
名字很潦草,骨頭軟如泥。
嘴硬與反抗超不過三秒,一旦刀架上脖子,立馬變回唯唯諾諾的樣子。
剛出場,一出換稻草的黑色幽默就點出了他的膽小偷生——
每個涉案的兵,用稻草抽簽,長短決定生死。
只見張大一會兒換長的一會兒換短的,換來換去還是第一批被拉出去逼供的。
熟悉的騰式幽默,精準狙擊我們笑點的同時,也無情揭示了一個心酸事實——在權力的棋盤上,小人物命如草芥,毫無還手之力。
強烈的求生欲讓張大意外爭取到了秦檜的令牌,行走全院調查命案。
于是精彩的也就來了:小兵與一群大人斡旋,在夾縫之中求生存。
在小人得志與世故圓滑的“變臉”中,不僅頻頻引爆笑點,更流露出一枚無名小卒不可小覷的生命力。
張大究竟能不能活到最后,成為故事前半段最吸引我們的懸念。
最先出現在張大面前的“大人”,是秦檜親兵營副統領孫均(易烊千璽 飾)。
也是他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三舅。
三舅有點親情,但不多。
留下他的小命,?主要是利用他查案,該打還是打,該要挾還是要挾。
不管對階下囚還是職場絆腳石,孫均都手起刀落,說殺就殺。
看得出他不僅殺伐果決且野心勃勃,對外更是落下一個“走狗”名聲。
雙眼之間一道深疤,緊咬后槽牙沉默寡語,一身鎧甲將全身裹得密不透風。
孫均這個人,善惡難辨,始終籠罩著一層捉摸不透的神秘感。
當他在上司面前一改暴戾、隱忍不發時,就能看出:
孫均即便是個官,本質上也是個身不由己、前途與命運掌握在他人手里的底層人物。
在他之上,又有宰相府總管何立(張譯 飾)和副總管武義淳(岳云鵬 飾)。
一個陰森詭譎,笑里藏刀,玩一把詭刃,以紅藍瑪瑙定奪他人生死。
一個奸狂草包,口蜜腹劍,拿著關系戶身份和免死金牌到處詐人。
這倆組合出場,就知道孫均雖狠但畢竟磊落,不像他們,一個眼神一個譏笑都讓人后背發毛。
兩個大人物之上,更有真·幕后大boss秦檜(雷佳音 飾)。
生性多疑,城府極深。
撐著一副虛弱病體,但所有人的動作和秘密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密信之所以比天大,是因為里面每個字都是秦檜通金的證據。
找信,等同于找死。
秦檜設下死局,就連他身邊的爪牙何立與武義淳,一樣要想方設法在死局里求生,更別提張大、孫均等牽連其中的小人物了。
人人都在棋盤上,人人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彼此猜忌與利用。
至此,《滿江紅》最先讓人品到的,是作為類型片的純粹爽感。
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與大人物的爭權博弈彼此碰撞,笑料之下暗流洶涌,局勢變幻莫測,反轉和新謎局一個接一個。
張弛有度的節奏配合人物陰晴不定的立場,演技狂飆,火花四射,難以想象喜劇演員居然可以這么正,也難以想象正劇演員可以這么邪。
處處是反轉,人人有反差,看得好不過癮。
當越來越多的小人物作為嫌犯被牽扯出來,故事的格局漸次打開。
有無人在意的更夫和馬夫,也有被人輕賤的舞姬。
要想保命,張大和孫均就要碾壓這群比自己更弱的弱者。
捅出去的刀,射出去的箭,都在凸顯這盤棋的殘酷血腥,小人物的無奈掙扎。
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螻蟻們被卷入時局風波,本以為他們是想掙扎求生,卻沒想到他們是主動赴死。
探案擒兇變成了戲中戲、碟中諜,令懸疑故事更添一層蕩氣回腸。
當小人物們一個接一個死去,他們不是被動充當可憐的炮灰,而是為了家國大義的信念點燃了自己。
最令我感動的一點也在這里——
張藝謀拍家國大義,沒有把人物當做完成終極目標的工具,而是始終落腳在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讓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舞姬瑤琴(王佳怡 飾)。
初出場,肌膚勝雪、朱唇粉面,衣衫襤褸仍掩不住風情搖曳。
讓人想到那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但她用歷史大事件下一個女人的選擇,擊碎了這種深厚的偏見。
瑤琴本是計劃之外的變數。
她主動入局,為的是追隨情郎,更為刻在骨血里的家仇。
不惜用生命做橋梁,讓自己成為接近目標的關鍵一環。表現出來的勇氣與意志,就是男子也自愧弗如。
有人說,妓女角色身上背負的羞辱人盡皆知,何必展示?
但事實上,正是那個時代下女性悲劇的整體折射,更襯托出她從塵埃中開出花來的人格魅力與張力。
越是故作輕浮與潑辣,她唱給情郎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越是萬般柔情、催人淚下;越是命如草芥、被百般看輕,她喝著一聲聲“殺”之下的奮力回擊,便越是悲壯與不屈。
張藝謀的敘事之高級,還在于沒有一味歌頌高尚使命,而是把家國情結融入小人物的情與義。
不僅有豪情萬丈、義薄云天,還有知遇之恩、兒女情長、對自我尊嚴的追尋。
而這些情義無需臺詞呼喊,而是落點極小:白玉手鐲,殷紅櫻桃,一身身鎧甲……都在無聲無息地訴說。
人物關系的拉扯與對比也值得玩味。
張大和孫均的“大甥小舅”關系,看似脆弱、互不信任,實則羈絆深重、互為依托。
張大第一次殺人,不是為了自保,而是聽見那金人罵孫均“走狗”后拔了刀。
此處,電影中第一次響起熱血激昂的配樂。
這一幕看似很小的場面,實則既有靜水深流的理解與懂得,也有小人物瞬時爆發的民族氣節。
當你回味過來的時候,一定會被這種克制的溫暖和能量燃到頭皮發麻。
隨著調查深入,張大逐漸褪去混混的面具,露出仁人志士的本色。而孫均的內心也被張大的信念所感召,從強權的倀鬼回歸了最初的赤子之心。
相比之下,大人物們的權術和底氣,總是在性命攸關之際悄然崩毀。
何立的詭刃、武義淳的御賜金牌、秦檜的信鴿的終極使用都充滿了諷刺。
也對比出“小人物”的大力量,以及由信仰締結的同盟關系的牢不可破。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張藝謀的美學細節,對塑造人物和人物關系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宰相府是一座實景搭建的大院,面積1萬五千平左右,房間多達100多間,高墻林立,宛若迷宮。
每當我們跟隨主角穿入一個房間,就像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你永遠猜不到埋藏的下一個陰謀是什么。
房內隨處可見的窗欞和紗布將人物隔開,制造出強烈的隔絕感和心理距離。
皎亮的月光下,它們在每個人的臉上投下陰影,更添一絲神秘莫測,猜不透各自都在密謀一些什么。
但凡看過《滿江紅》,就無法不被人物在狹窄甬道中奔跑的鏡頭刻下烙印。
這本是張藝謀設計的獨特轉場方式,但是絲毫沒有喪失審美價值和信息量。
每當人物疾步徐走,潑辣大膽的配樂響起,讓人心跟著畫面一起躁動起來,踩著人物腳步和鑼點鼓點,迎接下一個疑團與高潮。
而且仔細一看,隨著情境變化人物位置也在不斷變化,這其中既有身份的高低區分,也暗示了人物在查案時主導地位的變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異常抓耳的配樂由韓紅操刀,而且是她第一次涉足電影配樂。
傳統豫劇和前衛的電子樂結合,不僅貼合劇情帶動節奏,而且深有寓意。
瑤琴準備自我犧牲的那一段,配的是《穆桂英掛帥》,霎時讓整個人物光芒萬丈,力量萬鈞。
正因為張藝謀總能做到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才讓《滿江紅》里里外外都勁道十足。
小人物在深夜“囚籠”里的困獸猶斗,烘托出滿江紅的壯志豪情。
傳說中的精忠報國,由看得見的熊熊烈火和策馬揚鞭傳承賡續。
正是有這群小人物,《滿江紅》有了史詩感。
看完,誰不想成為三千人中的一員,跟著一遍遍復誦岳飛氣吞山河的詞句,直到涕淚滿襟——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我們沒有想到,張藝謀會從歷史中劈開一個小切口,把一首傳誦千年、家喻戶曉的詞拍成了驚心動魄、層層反轉的懸疑探案;
更沒想到,故事會從解謎的快感一步步升華到小人物共同譜就的家國大義!
看罷,強大的后勁讓人久久無法抽離。
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詞作和典故,以最驚艷也最浪漫的方式講述,噴薄出的力量遠隔千百年也沒有削弱。
并且我們都相信,它將繼續傳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