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陳飛宇上熱搜,全網最慌的恐怕是張大大。
【資料圖】
原本,網友早早地召集人馬,準備好晚上八點半進張大大直播間連麥發問。沒想到,張大大直接鴿了。
自從張大大開啟直播以來,他的直播間已經成為了樂子人(指以看樂子為目的的人)的新晉聚集地、互聯網的發瘋凈土。無論是許下心愿、分享情感,還是才藝展示、單純發瘋,都可以與張大大連麥。
但連麥畫風逐漸離譜,張大大被迫變成“內娛客服”:張譯為什么不去《狂飆》慶功宴?迪麗熱巴到底跟黃景瑜在沒在一起?想換輛新車,張大大你能不能贊助40萬……
更有甚者,在直播間學狗叫——發瘋的味兒太沖了。
張大大應該也沒想到,自己的直播間竟然成了網友見證“人類多樣性”的窗口。
01
自從2月8日首次在抖音直播后,張大大便成為熱搜常客:#張大大連麥的女網友疑似被家暴# #張大大直播間好抓馬# #張大大 許愿池的王八# ……
這幾乎是張大大出道以來最火的時候。
在大眾印象里,張大大一直是“被黑體質”。自從2015年《我是歌手》第三季,張大大作為譚維維經紀人在臺下淚崩,被罵“搶戲”之后,張大大就成了全網黑的對象。曬合影,被罵;錄節目,被罵;發新歌,被罵……就算他什么都不做,也會因為長相被罵。娛樂圈負面謠言下總有熱評,“沒有明說的一律按張大大處理。”
在這種情況下,最開始圍觀張大大直播的一萬多位網友,大多抱著奚落嘲弄的心態,想看他被揶揄出丑,下不來臺的樣子。換句話說,網友們不怕得罪張大大。
這就從一開始決定了張大大直播間的自身語境特點:網友與張大大連麥發言,毫無心理負擔。
只要有一個人開始離譜,就會有更多人效仿。于是,許愿連麥逐漸演變成一場集體“發瘋狂歡”。
有人要結婚,需要10萬彩禮錢,想讓張大大出8萬,搞“冠名結婚”;有人想找生父,父姓愛新覺羅;有人想知道迪麗熱巴和黃景瑜到底在沒在一起,讓張大大去問好朋友楊冪;還有人展示才藝學狗叫,與另一位網友比誰叫得像……
一個比一個搞笑,一個比一個離譜。最后連一開始圍觀的一小撮網友逐漸忘記為什么來,在“聽取汪聲一片”的直播間笑得發癲。
02
張大大開直播首日,恰逢開年爆劇《狂飆》劇組舉行慶功宴,主演的謠言軼事是當天網友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于是,有網友直截了當地向張大大發難,“張譯為什么不去《狂飆》慶功宴?”“你覺得張譯張頌文誰演技好?”“張譯為什么不宣傳《狂飆》?”
張大大本身就是藝人,且相熟的幾乎都是一線流量:楊冪、迪麗熱巴等。
于是,張大大成為了網友與娛樂圈短暫“接通”的偽入口。有人通過連麥要到了易烊千璽、章若楠的簽名照,蔡徐坤的線下演唱會門票;有即將藝考的女孩,通過張大大的微信,讓張碧晨聽到了自己的歌聲。
另外,張大大本身的主持功底,很好地hold住了這群亂入的“妖魔鬼怪”。當有人再三逼問張譯不去《狂飆》慶功宴的原因,張大大說“因為慶功宴的菜不好吃”;有人故意在直播間對他瘋狂表白,張大大迅速反應“謝謝你的喜歡,請你喜歡別人”;當直播間亂成一鍋粥時,張大大的幾聲“吁”,搞笑效果拉滿。
于是,有許多人黑轉粉;也有越來越多人想看,如果當直播內容越來越瘋狂,張大大到底會怎么接。
近些年,互聯網的輿論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友的唇槍舌戰每天都在上演。飯圈逐漸壯大,“規矩”越來越多,粉黑大戰隨處可見。
在這樣的環境下,催生了一個新群體:樂子人。他們常以吃瓜看熱鬧為最終目的,偶爾化身理中客討論一番,但也有人到處拱火,主動找樂子。
沒有什么比見證生物的多樣性更能吸引樂子人了。張大大直播間的觀眾屬性一目了然。
03
為什么這么多人都在發瘋?
有人調侃過社交軟件的屬性:微信用來歲月靜好,微博用來追星,抖音用來防抑郁,豆瓣用來吃瓜……人們在不同的社交軟件上塑造不同人設,但通常總有一個用來發瘋。
現實生活中的壓抑無法向身邊人傾訴,但能向陌生網友發泄。互聯網承載著喜怒哀樂,也是當代人的發瘋凈土。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郁癥人數9500萬,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甚至成年期抑郁癥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現實中的精神壓力越大,越需要一個途徑發瘋。“發瘋”逐漸與曾經的負面含義剝離,成為互聯網人口中的自救措施。
比如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的發瘋文學,脫胎于瓊瑤劇臺詞,以瘋言瘋語組成大段文字句式來表達強烈的情緒。每周四準時出現的“v我50”文學,也是發瘋文學的變體。
還有最近流行的電子超度APP敲木魚、手機燒香、3D佛珠……
以前“審丑”是個話題,大家討論為什么刻意扮丑、畸形低俗的事物是否有存在必要;現在“審瘋”已然成為互聯網新趨勢,很多人對“發瘋”喜聞樂見。
正如張大大直播片段下的高贊評論,“知道大家精神狀態都不好我就放心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發瘋。”
04
直播間的最初流行,還是2018年開始的電商直播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每晚陪伴網友的是以李佳琦為首的電商直播。觀眾們聽聽主播的上新推薦,動動小手指,體驗低價搶好物的快感,順便看看主播與做客的藝人嘮嗑找樂子,是直播間最常見的生態。
張大大的直播間可以與網友隨機連麥,從單方面傾聽變成雙向“較勁”,比電商直播多了互動性和在場感。在內娛活人越來越少的當下,與藝人直接對話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
但這不意味著網友會在形式上“尊重”與藝人對話的機會。網友在直播間發瘋,更像是與主流日常行為規范的一種區別,一種對有序生活的對抗,一種精神壓力的宣泄。
另一方面,發瘋在現實當中是一種不可能的想象。試想一下,當你在現實中遇到了張大大,你會不由分說地上來對著他“狗叫”一通嗎?
即使你本人再討厭張大大,也會更在意現實中的社會性死亡。
直播間熱鬧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質疑:這么抓馬,一定是劇本吧?甚至有人將“有劇本”的證據列舉一二三。
但真假有何干系呢?大部分網友也確實不在意有無劇本。能成為幾十萬網友的快樂老家,已經充分體現了它的價值。
但這一上來就開足馬力的發瘋,似乎讓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吃這碗飯的張大大也承受不了——要不他怎么借故閃了?每個人都可以瘋跑50米,但讓一個人奉陪所有人的瘋跑,他會吐血而亡的。
【文/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