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明星直播”的話題占據熱搜C位。
【資料圖】
周一,網友在張大大直播間唱歌發瘋學狗叫,結果被扒出是MCN(網紅孵化中心)安排好的群眾演員;昨晚,賈乃亮在訪談中表示“藝人沒想明白別做直播”,結果網友發現,他去年還曾幫校園貸鼻祖“真情賣慘”上過熱搜。
只能說,直播間確實是見證演技巔峰的時刻。也難怪明星帶貨話題在輿論場中總是備受嫌棄,當“321開拍”變成“321開播”,明星們的出圈場面,正逐漸由作品片段,變為千奇百怪的帶貨招數。
01
“到底是誰教明星們這樣帶貨的?!”
在社交平臺隨便輸入“明星”“直播”等字眼,都能收獲一大片瞠目結舌的吐槽。
內容賽道的嚴重內卷,讓直播真實與虛構的邊界逐漸模糊。沒有情節策劃與人設營銷,直播間很難短時間獲得關注。為了拿捏用戶嗨點,如今很多直播都顯示出“劇情化”趨向。
仔細觀察,會發現目前明星直播間的劇本套路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種是直播連線狗血向。張大大此次的“發瘋連線”便是此種類型的集大成者。主播與素人語音連線,爭吵對罵或互訴生活糾紛,以此吸引直播間觀眾共同互動,延長觀看時間。
最早這類連麥出現在快手的情感類直播。主播幫粉絲解決婆媳、出軌等情感糾紛,這類奇情狗血的糾紛往往來自專業團隊策劃的劇本,與主播連線的網友也都是訓練有素的“專業演員”,在業內被稱作“麥手”。有些包攬劇本、演員與場控的專業團隊,每月凈收入甚至在六位數以上。
在麥手的高度配合下,張大大靠別人的發瘋逐漸洗白,從“娛樂圈萬人嫌”搖身變為“受難白蓮花”。這一通操作既是重新樹立人設,也是為后續帶貨等變現做鋪墊。
直播第二類劇本套路,是以情感取勝的情懷雞湯向。
成名辛酸史和苦中作樂的價值觀,依然是下沉大齡市場偏好的內容。汪小菲母親張蘭,平時抖音賬號就不乏“成功學”的視頻。汪小菲的家事糾紛給張蘭帶來大量八卦流量后,張蘭除了在直播間回復家事,更多是敘述麻六記線下門店如何經營困難,團隊與自己如何堅守初心等,試圖將八卦看客轉化為自己的個人流量。
這也是劇情策劃的最終目的,吸附用戶對主播的情感,增強直播粘性。
有不少較年長的藝人,直播時會在兜售間隙適時穿插自己的成名作,喚起用戶感性的情懷?!逗k酁硲偃恕纺兄髟S紹洋曾在直播間布置“海豚灣”元素,問“大家還記得達達和小瓶蓋么?”正所謂,“當你記憶中的演員反復提起他的經典角色,往往就是要賣貨了?!?/p>
第三類,則是營銷氛圍最濃的喊麥式砍價。
很多知名的演員現在都在直播間rap式推銷,如張檬、姜潮、麥迪娜、何泓姍, 最典型的還是前段時間因賣羽絨服差點和品牌方battle起來的辰亦儒和李智楠。兩位男演員分別在自己的直播間中,向羽絨服品牌方索要更低的價格,品牌方負責人在一旁強烈抗議,甚至還帶哭腔大喊“不賣了”。
這類癲狂砍價衍生自電視銷售。由于套路過于明顯,十分考驗主播與助演的信念感。不得不說,在一眾洗腦式砍價的明星里,辰亦儒確實是完成度最高的那個。
02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明星會選擇如此尷尬的賣貨方式?
實際上,明星們的種種直播策劃,只是直播電商賽道里的常見套路,只是他們光鮮的身份放大了這種尷尬。
看似不相關的明星藝人,背后往往站著同一個運營方。
換句話說,明星其實是MCN布局電商的環節之一。 張大大事件里相似的“洗白”通稿;辰亦儒、李智楠直播間里賣不同產品的同一助演……每次帶貨名場面出圈,都能找到背后公司的運營痕跡。
最擅長包裝帶貨明星的公司要屬無憂傳媒與遙望科技。前者是張大大目前所屬的MCN,手握抖音網紅的半壁江山;后者明星主播陣容龐大,培養出了多個帶貨成績出色的明星藝人。
善于把握旗下藝人的合作關系,使遙望科技明星主播團隊日漸龐大。
幫明星明確上播時間、培訓場次,補習供應鏈和電商行業的知識,合理分配運營資源,所有主播都能共享頭部品牌溢價……運營團隊的堅實,讓想在直播行業深扎的藝人們逐漸脫穎而出。
張柏芝、黃子韜帶貨首秀GMV(成交總額)破億;《王牌對王牌》主持人沈濤坑位費從千元上漲至三萬元;最優秀的當屬堪比職業主播的賈乃亮,今年依舊維持著單日GMV破億的成績。
如果明星對直播足夠用心,那么帶貨確實是項收益不菲的好生意。
03
可惜的是,并非每個被扶持的明星都能成為帶貨界頂流。
直播短期利益巨大,明星下場初期,一晚直播可能趕得上他們半部戲的收入。但對不想放棄演藝事業的藝人而言,直播帶貨并不適合長期投入。
首先是過度損耗精力。直播間里,藝人們是對用戶和商品負責的“選購導游”,推銷需要主播對產品有深度認知,播一個小時可能需要背后做數十個小時的功課。
想要長期耕耘,明星需要搭建強大的選品和供應鏈團隊,就像李佳琦背后化妝品、食品的選品人員,都是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但明星身邊的文藝從業者,大多對電商領域陌生,形成堅實的供應鏈需要藝人們在主業之外投入更多精力。
專業性缺失一定會導致口碑翻車。戚薇、李金銘直播間推薦的口紅多次被質疑并非正品;演員舒暢推銷洗衣凝珠時,現場使用竟出現“洗不干凈”的尷尬……
直播間消費完全基于用戶對主播的信任。選品、售后欠缺帶來的一次次失望,是對身份信任度的透支,也是演藝路人緣的消耗。
或許確實像賈乃亮說的那樣,“藝人做直播之前,要慎重再慎重?!敝辈ナ潜染C藝更損耗神秘感的工作, 一次直播事故就能令觀眾心里長久積累的好感崩塌,畢竟現場直播充滿變數,對藝人而言可沒有再來一條的機會。
【文/葵涌】
The End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