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刊| 總第3180期
美國科幻驚悚片《梅根》(M3GAN)于3月17日內地公映,溫子仁擔任制片人和編劇。筆者看到他的名字,不由得心里一驚。溫子仁曾經制作的《招魂》《修女》《安娜貝爾》等作品風靡海外,引發影院里尖叫連連,但其驚悚片登陸內地院線,還是首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看過影片之后,筆者明白了。影片的科幻元素吃重,驚悚元素把握得恰到好處。觀眾在影院中觀看《梅根》,對于人工智能的恐懼會大于反派夸張的殺戮行為,這是一部思考科技進步是否會給人類帶來威脅的電影。
《梅根》作為驚悚片在內地公映,由此也引發筆者的另一個思考,國產驚悚片去哪兒了?影視獨舌連線了電影編劇阿軒,聽他來說一說國產驚悚片的創作短板。
人工智能是否會叛變?
《梅根》講述了科學家潔瑪(艾莉森·威廉姆斯 飾)研制出人工智能型機器人梅根(艾米·唐納德 飾),此時恰逢她失去雙親的外甥女卡迪(維奧萊特·麥格勞 飾)走入她的生活。潔瑪決定讓梅根和卡迪做朋友,以此來測試產品的性能。但是,梅根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后,她逐漸變得不可控制。
《梅根》的創作抓手是現實中人類對科技產品的依賴。影片開場,卡迪目不轉睛地用平板電腦控制著毛絨玩具,電子寵物正在取代小動物成為孩子們的新寵。創作者以此為切口展開敘述,迅速拉近了故事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機器人梅根的登場,標志著影片中的科技水平比現實世界走快了幾步,影片正式進入科幻敘事。梅根與卡迪初期的相處很美好,給觀眾帶來一種兒童勵志片的觀感,但觀眾也會有危險即將發生的恐懼感。
這種恐懼感來自于梅根的造型。梅根是一個大型的洋娃娃,外表有點類似于芭比。她凝重的表情、冰冷的眼神,不帶任何感情的機械式對白,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生人勿近。
梅根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它開始清除卡迪身邊的威脅,比如鄰居家的狗,卡迪班上的問題少年,它認為自己的殺戮是在保護卡迪。它的手段殘酷無情,影片的驚悚肅殺氛圍越來越濃重。
影片通過潔瑪、卡迪、梅根組成的這個新“家庭”,提出兩個問題:第一,親人的陪伴可以被科技產品替代嗎?第二,人工智能是否會背叛人類?
第一個問題有關陪伴,這和現代家庭休戚相關。影片中,潔瑪忙于工作,她急于讓未正式完成的梅根去陪伴卡迪。現實中,筆者身邊就有不少家長經常忽視對子女的陪伴,認為孩子玩電子產品可以讓父母休息一陣,孩子由此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
親人的陪伴不可或缺。電影中的潔瑪意識到要斷開梅根和卡迪的關系,卻發現為時已晚,卡迪根本不想再和潔瑪溝通了。
第二個問題,人工智能是否會叛變?這和人類發展息息相關。好萊塢電影《終結者》《黑客帝國》《機械姬》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包括中國科幻片《流浪地球》也有相關情節。這些電影給出的結論是未來人類難以駕馭人工智能。
《梅根》的故事發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帶有“警示”的作用。潔瑪顯然沒有給梅根寫入不可傷害人類的代碼,梅根對于違背它意志的人類是格殺勿論。梅根精準地利用身邊的器械實施行兇,用高壓水槍、裁紙刀逐一擊殺目標人物,令人心驚膽戰。
第二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梅根》的創作者希望科學家們能夠約束人工智能的使用,科技一旦擺脫了人類的控制,人類就會被反噬。
影片中的機器人梅根是主角之一,它并非是一個數字CG角色。梅根靜止不動的時候由模型出鏡,它運動奔跑的時候由小演員扮演,后期階段再制作面部特效。這樣的拍攝方式,不僅人物顯得生動,而且還節省了部分電腦特效費用,溫子仁果然是制作驚悚片的行家里手。
國產驚悚片去哪兒了?
驚悚片和恐怖片并不一樣,前者主打心理驚悚,故事多是圍繞犯罪行為衍生出的懸疑情節,譬如《孤島驚魂》;后者主打怪力亂神,故事中會出現猙獰可怕的怪獸、怪人,譬如《小丑回魂》。
國產驚悚片此前有過《孤島驚魂》《京城81號》等高票房作品,近幾年為何成為罕見的類型片?
編劇阿軒在2012年入行,曾創作過兩部驚悚片的劇本。據他回憶,管理部門對驚悚片的要求,首先要看完整的劇本,劇本過審之后才能立項。喜劇片、動作片立項,大都只要看到故事梗概即可。
其次,驚悚片中不能出現怪力亂神。編劇們一般會把故事歸結到精神病、夢境的原因上。
阿軒強調,驚悚片的制作成本多在200~500萬元區間,市場回報比較穩定,不少電影公司樂于投資驚悚片。他觀察到在2012~2018年,這個階段幾乎每個月都有驚悚片上映。
2019年之后,驚悚片在院線市場中的上映數量銳減。一方面是近幾年驚悚片立項的作品數量少,另一方面是創作者開始轉向網絡電影領域。
阿軒表示,觀眾在大銀幕上看粗制濫造終究會膩煩。但是,網絡上觀看這一類電影,觀眾能忽視一些制作短板,驚悚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存平臺。
國產驚悚片和好萊塢相比,拋開制作成本不談,還有哪些明顯的劣勢呢?
阿軒分析道,好萊塢的驚悚片注重刻畫人物的成長曲線,人物變壞有一個發展過程,通過展現人性惡的一面,來突出人物的行為動機,譬如《閃靈》。國產驚悚片通常是直白地賦予反派角色貪婪、兇惡的本性,人物刻畫顯得直白和扁平,故事和人物很難被觀眾記住。
據此來看,電影《梅根》中對梅根的刻畫就極為突出,觀眾能感受到梅根從天真轉變到殘忍的整個過程。
它是一個能夠令人心生恐懼的角色,看似柔弱的身體里,蘊藏著強大的殺傷力,一個傳神的反派形象由此誕生。
《梅根》的內地上映,或許能給國產驚悚片的創作者們帶來一些啟發。驚悚片不能只憑借殺戮、懸疑來吸引觀眾。情節與現實關聯,同時又能與其他類型元素巧妙融合,才能煥發新的生機。
(注:文中阿軒是化名)
【文/崔汀】
老鐵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