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過后,人世間的維度自然產生變化。具體體現到內容上,除了目前占據大量篇幅的家庭故事,還包括經濟實體、官商、“光字片”拆遷等方面的情節,人物階級也有相應的擴充。
概括地講,《人世間》其實符合是觀眾久違的一個概念:時代大劇。此前可以被劃進這一范疇的劇集包括:《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一方面,它充分體現了時代性。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五十年,盡管在敘事上沒有采用編年體,但涉及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申奧成功等重要節點,能夠喚起觀眾對時代的記憶。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很多其它橫跨幾十年的劇集,《人世間》講述了三代人的故事,他們個體命運的不同也是對時代變化的折射。
另一方面,內容和制作體量顯示出其“大”的一面。三本原著小說一共115萬字,劇本寫了兩年半,拍攝用了六個多月,相當于正常體量的兩部劇。另一個可以參考對比的細節是,盡管李路已經拍過《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這樣的大劇,但《人世間》是他經歷過的規模最大的劇組,“原來幾百人,這個一千多人。”
三年鑄就“人世間”
一千多人的劇組,可以視作這部劇在制作上的量化概念。如果拆解步驟,從各個關節上進行分析,如何打造《人世間》這樣一部時代大劇并呈現出應有的質感?以下幾個因素顯得很關鍵:碼盤、制作和定調。
首先是集結一班扎實的主創,這股強大的創作力量用其專業性提供了一重品質保障。
李路此前的代表作包括《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等,對于操盤大項目已經有比較豐富的經驗。通過周梅森和陳道明的推薦,他找到了編劇王海鸰。“她在情感和細節上見長,這兩點對《人世間》至關重要。”
此外,《人世間》是一部標準的群像劇,所以選角也是籌備時很花心思的地方。
《人世間》有“四梁八柱”,四梁指周家三兄妹及周秉昆的妻子鄭娟,八柱則包括周父、周母、曲秀貞和駱士賓等人。從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到丁勇岱、薩日娜等演員,這四梁八柱的扮演者都是公認的實力派。
順理成章地,演員們在片場形成一種融洽和純粹的創作氛圍,“很多人來探班都驚著了,演員們鏡頭間的間隔都在一起聊天,等下一場戲。”過往都各有積淀,表演便成了高手過招,碰到一起很容易擦出創作上的小火花,如今觀眾看到的很多幽默橋段就來自他們的即興發揮。
其次,以東北為背景、橫跨五十年歷史的《人世間》,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時代感,影視化的意義也在于這兩者的呈現和還原。
在選景上,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主創選擇了最難走的路:跑遍東三省、親至大西南實地拍攝。李路坦言,“如果想省事,在北京郊區的棚里搭景也能完成,但質感會差點意思”。
原則上,能找到的地方都力圖實景拍,也包括周家生活的城中村“光字片”,因為沒有找到符合小說描述的地方,劇中的光字片是由美術組搭建的。面積達到四萬平方米,燈線用了75000米,搭景的燈裝了幾十輛超長箱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