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君被“騙”了。
最近看了一部新劇,其劇名和實際內容的反差,讓我冒了一身冷汗。
沒錯,說的就是這部劇——
《親愛的小孩》
劇名《親愛的小孩》,處處透著家庭的溫馨和愛的美好。
但看海報,稍微細心點就已經能看到端倪。
四個大人,或許是兩對夫妻,每個人臉上都沒有笑容,他們的四肢上都被綁了繩子,活脫脫四個“牽線木偶”,可拎著繩子控制他們的,卻是背景上那個穿著病號服的孩子。
細思極恐,不是嗎?
《親愛的小孩》并不是一部講小孩子有多么可愛的溫馨故事,相反,它真正扒開了多少現代家庭生活中,不可說又說不盡的“遮羞布”。
四個字:生育焦慮。
給《親愛的小孩》扣上“販賣焦慮”的帽子,確實有點小題大做。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國產劇,《親愛的小孩》盡量挖掘新婚夫妻在生養小孩時的細節,并將它們集中在劇中任素汐扮演的方一諾和秦昊扮演的肖路這一對小兩口的身上。
這部劇有一種奇怪的吸引力,追著它看的觀眾,生過孩子和沒生過孩子的都沉默了。
如果說“恐婚”是戀愛情侶們對婚后生活的第一重恐懼,那“恐育”,則是結結實實的第二重。
當這道沉重的大門被推開時,你會感覺走進了另一個自己永遠無法控制的世界,也會感覺自己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婚姻生活的全部含義。
這部劇,一切都因孩子而起,而這一切卻只關乎孩子嗎?看完整部劇,我們或許會對自己的感情、人生和婚姻,有新的思考。
肖路和方一諾本是一對感情很好的情侶。
他們大學時相戀,從校服到婚紗,有一套雖然不新但面積夠用的兩居室。
方一諾做著人人羨慕的語文老師工作,肖路在外應酬,賺錢不少,這樣的家庭是多少人向往的終極幸福。
肖路并不是個一般意義上的“渣男”。
放在全社會的評價體系里,他甚至是個好男人,這種好,體現在很多細節上。
妻子懷孕,洗完腳就睡著了,他可以輕輕為妻子蓋上被子,睡在她旁邊。
第二天走的時候,還不忘在茶幾上為妻子留下字條。
因為懷孕,妻子有時候饞一碗面條,肖路會跑很遠的地方去買。
妻子孕期忌口,他會先蹲在路上將辣的那一碗吃完,邊吃還邊聽著育兒科普知識,然后將不辣的面帶回家,和妻子一起吃。
這些小事看似都無足輕重,但愛情,不就體現在其中嗎?
如果沒有對一個人真正的愛,又怎么可能連這種小事都處處為對方著想。
但家庭生活的巨變,從一個孩子開始。
生孩子,對許多家庭來說,并非添一口人那么簡單——這個小小的生命,意味著兩個大人要無時不刻不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睡眠甚至青春,將一切都無償奉獻給他(她)。
一句“生完了就好了”,顯然證明夫妻倆對生孩子,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至少和無數新手爸媽一樣,他們心里所認為的“準備好了”,遠經不起現實的沖擊。
果然,產房就出幺蛾子。
方一諾沒進產房之前,一直云淡風輕,羊水在上課的時候破了還鎮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在被詢問剖還是順的時候,她堅持順產。
可到進了產房的時候,她慫了,因為這種痛,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而對肖路來說,妻子的生產更是突然。
他沒想到還沒用到育兒知識,自己就在做老公的本職工作上犯了渾。
從羊水破到開指一般還有很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得到老婆同意回家處理工作的肖路,竟然喝起了啤酒看起了球。
結果一不留神,睡過了,手術同意書都是丈母娘簽的字。
因為想著自家老娘交待的胎盤的事,他像個傻子一樣等在沒人的產房外,轉了好一陣子。
妻子因為生孩子拉褲兜子,他一臉嫌棄,根本沒做好護理準備。
一系列事情,只暴露出一個事實。
這對新婚小夫妻,根本沒做好要孩子的準備,至少他們不了解為什么生孩子,以及生完之后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他們被推到了“生育”的門口,可沒人教會他們,新手父母應該怎么當。
經歷過感情磨合,他們的婚姻生活本已幸福美滿,可隨著孩子的到來,這種脆弱的情感平衡被打破,生孩子的幸福瞬間被養育的負擔填滿,夫妻倆性格中的短板,一個個全都暴露了出來。
因為輕微的產后抑郁,方一諾變得易怒敏感,之前尖銳的性格被放大,她從說話噎人,直接進化到了冷嘲熱諷,最終演變為冷暴力。
她變得焦躁和神經質,對專家們的育兒經驗偏聽偏信,
婆婆幫她帶孩子下樓遛個彎,都要拿望遠鏡監視。
肖路的直男缺點也被無限放大。
為了哄老婆,半夜下班的他煮了一碗面,可聽到方一諾隨口說了聲“不餓”,他就自顧自把面吃掉了。
只留下老婆一人在旁邊無語到鎖門。
錯過了妻子的生產時間也就罷了,孩子出來也沒見他多積極。
因為月嫂的失誤,孩子錯過了黃疸的治療,不得已要去照“藍光”,但他還在為保姆說話,好像孩子不是自己似的。
平時遇到問題,就上“直男語錄”,不是“又怎么了?”就是“我錯了”,要么就數落老婆“那你讓我怎么辦?”
回過頭看,因為生孩子而出現的矛盾,全都怪孩子嗎?
當然不是,他們的問題,在生孩子、結婚甚至戀愛前就存在了。
只不過這個小生命的到來,成了壓垮他們關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方一諾需要的老公,是能帶給他安全感的,她不需要對方多有錢有權,只想要對方在自己需要時能及時出現。
可偏偏神經大條的直男肖路,給不了她這種安全感。
他能細心到給王八點上一支蚊香(王八被蚊子咬了會死,就不新鮮了);
卻連洗奶瓶這種事都做不好。
他能跑大老遠給老婆買一碗想吃的面;
可孩子生病后他就是沒法立馬開車過來,送他們去醫院。
吃力不討好,好鋼用不到刀刃上。
他明明很愛方一諾,很愛肖禾,也在很努力地賺錢養家,可就是越來越不被這個家需要,不被身邊的人理解。
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情感的致命危機隨即出現。
因為方一諾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孩子的養育中,在無意識的條件下,主動以冷暴力的方式犧牲了自己的情感訴求。
想喝水的時候,她即便夠不著也不會說一句話;看肖路吃了自己的面,她即便心有不滿,可僅僅是報之以白眼;看肖路不會洗奶瓶,她寧可自己上手,也懶得動嘴……
當肖路主動尋求溝通的時候,她唯一的反應,就是讓肖路閉嘴。
需求和溝通的雙重錯位,徹底堵死了他們解決問題的通道。
一個又一個細微的裂痕漸漸積累,一次又一次地誤解在日常生活里逐漸堆積,最終導致了他們情感和婚姻的全面垮塌。
方一諾說得好,他們之所以會離婚,原因并不是“第三者”朱珠的存在,即便沒有朱珠,有了孩子后,這也是他們婚姻的唯一出路。
因為生理結構和承擔社會責任的不同,女性毫無疑問是弱勢群體。
《親愛的小孩》也是以女性的視角帶入的,開場任素汐那場長達5分鐘的獨角戲,雖然沒有一句臺詞,但足夠帶入大多數的女性觀眾。
碩大的肚子,臉上冒出的雀斑,不在光滑白皙的皮膚,無處不在的妊娠紋……生過孩子的女性,在看到這一幕幕的時候,很容易帶入自己,并跟著任素汐落淚。
事實上,這段獨角戲過后,這部劇已經深深打上了女性視角的烙印。
所以在之后的劇情中,方一諾的錯誤和情緒,大多數觀眾可以理解;而對肖路飾演的丈夫,則瘋狂疊加了渣男buff:
妻子在生死線上掙扎,他喝完酒后呼呼大睡;妻子帶著女兒母親在雨天摔跤,他在外春宵一夜出軌……
但推及到現實生活中,之所以又讓秦昊出演惡女婿,個人覺得是因為劇情需要。
我們理解劇的夸張和藝術處理,當然也得承認它寫實的部分,至少對養育孩子期間的月嫂關系,婆媳關系,夫妻關系等等的細節處理,是十分寫實的。
即便放之于整部劇的語境下,也沒有絕對的善人和惡人。
肖路神經大條、自私、和稀泥,但他掙錢是為了家,白天工作也確實辛苦,協調三個女人的關系更是心累。
方一諾敏感、易怒、不好好說話,但她生孩子確實忍受了巨大的疼痛,為家庭做出了很大犧牲,而且她也承擔著工作養家的責任。
《親愛的小孩》沒有刻意美化誰,有的僅僅是有缺陷、有瑕疵的普通人。造成這種結果的唯一原因,就是兩個并不合適的人,陰差陽錯地走到了一起。
作為體會過婚姻,經歷過生育的過來人,番茄君看完這部劇后感慨良多——
《親愛的小孩》價值觀細思極恐,揭開了當代年輕人“養育焦慮”的創疤。
即便它有些地方是失真的,但對觀眾處理自己婚姻和生育的態度,依舊有諸多參考意義。
1、在對伴侶的選擇上,一定要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或特質,然后按照設定的條件去找,而不是隨便找一個人去改造他(她)。
如果不喜歡抽煙、喝酒、打游戲的,就去找不抽煙、不喝酒、不打游戲的;而不是找一個有這些興趣愛好的人,然后告訴他(她),為了我,別這么做。
這是以愛之名的“綁架”,是在自己婚姻里埋下的地雷。
遇到事情一定要及時溝通,而不是預設一個答案讓對方猜測自己的需求,然后按照猜測結果和答案的匹配度決定對方是否愛你。
這是小孩子的把戲,而我們是成年人。
2、在對生育的選擇上,一定要做好自己能夠全身心投入,并且沒人幫忙的準備。
半夜睡,凌晨起,白天工作,晚上熬鷹,這是養育小嬰兒的日常,你永遠不知道他(她)的哪一次無端的啼哭,會變成壓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可以,請一定做好準備。
另外,不要因父母催生而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生娃,要知道——催生一張嘴,養人累斷腿,爺爺奶奶累了可以逃避,父母永遠沒有逃避的理由。
最后,《親愛的小孩》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國產劇,但不要因為它的現實而去制造性別對立和養育焦慮,男女永遠是相互依存的。
我們尊重不婚主義者,也贊美愛情的美好和崇高。
我們尊重不育主義者,也贊美母愛的偉大和堅強。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