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越來越不好拍,《山河月明》恐怕深有體會,盡管陣容強悍、深挖細節,卻仍沒逃過挨罵的厄運。《山河》哀嘆未止,《風起隴西》又來接檔,但很多人依然不看好,全因演員陣容埋了一個暗雷,懂得都懂不過多贅述。
既然古裝劇這么難拍,尤其是與名作掛邊的作品就更難幸免,那為何4年前那部不僅是古裝劇,還是深改三國的《大軍師司馬懿》會飽受好評,還獲得了飛天獎,都是拍電視劇,命運咋就差別這么大呢?
坦白說那部劇我看了不下三遍,而且頗有一種常看常新的感覺,眼見著當下的古裝劇上來死死了來,實在忍不住要聊聊這部劇,在我眼里到底好在哪?
1、故事角度新
該劇并沒有按照以往把三國故事全線鋪開,而是把著眼點放在魏國,這種反傳統的操作,讓人眼前一亮,畢竟按照傳統,重頭戲怎么說都該在蜀國。
也正是占了這個先機,讓觀眾保持住了耐心,對于吳、蜀兩國基本一筆帶過,當然第二部對蜀國描寫比較多,但依然不改魏國為主的基調。
這樣做的好處首先節約資源,不至于讓劇集篇幅過大,可以集中精力深度刻畫魏國各色人等,讓觀眾感覺故事更有連貫性。
2、主角與配角相映成輝
該劇另一個吸引人的特點,就是刻畫了整個魏國的群像戲,雖然主線依然是圍繞主角司馬懿展開,但單個角色,無論大小都相當出彩,而這也是《山河月明》最欠缺的。
有時候不是好演員多就能演好戲,關鍵你得給人家一個有層次的角色啊,否則只會讓這些優秀演員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想想那霸氣與梟雄氣質被無限放大的曹操,隱忍內斂的荀彧,再到大智若愚的鐘繇,狼子野心的司馬昭,甚至是戲份不多的滿寵,都會讓你覺得他就是書中的那個人。
總之該劇群像戲刻畫非常精彩,雖然有改編成分,但每個人物的個性及命運,幾乎都符合大家印象中的設定。而該劇更讓人贊嘆的地方,除了讓老戲骨們有了極大的發揮空間,也讓劇中諸多年輕演員們都有了超水平發揮。
就比如肖順堯、檀健次都奉獻了非常沉穩的演技,李晨的曹丕也堪稱他演繹生涯最有血有肉的角色之一,張芷溪也把她的優勢發揮到了最大程度,讓人記住了一個溫婉而悲情的甄宓。
不得不說扎實的劇本,以及導演的功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還是那句話我們從不缺好演員。
3、故事節奏與戲劇張力的完美把握
該劇主創非常有耐心,把故事幾乎是娓娓道來,一開始甚至刻意壓制節奏,尤其司馬懿這條線,讓觀眾看得甚是憋屈。但也并非一味地壓制,而是東邊不亮西邊亮,著力把注意力放在支線故事上。就比如前半部的曹操,以至于讓觀眾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這個角色上。
而到了下半部分,司馬懿最后的爆發,一下子讓觀眾抑制的熱情噴涌而出,這種跌宕起伏的節奏控制,實在讓人有種欲罷不能之感。
而其他劇呢,一上來就恨不得讓主角開掛,把他所有的東西都一股腦吐出來,其他角色都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也許一開始觀眾會覺得很帶感,但后續越看越乏味,甚至開始自己腦補后續劇情,還談何期待。
4、無傷大雅的惡搞
拍古裝劇亦或者改編名著,不可能完全照搬,但也不能過于死板。一開始就要畫一條底線,劇情也好、角色也罷完全可以在這條線上,有一些超脫觀眾想象的惡搞。
比如劇中司馬懿與曹丕時而乍現的小表情,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詼諧互動,都讓觀眾覺得既逗趣又不違背兩人作為知己的主旨。
這樣的小惡搞,讓古裝劇看起來不會那么乏味,又會增加對人物關系的理解。
然而這需要制作方掌握一個恰當的度,就像喝酒小酌怡情,喝大了就該讓人反胃了,很顯然現在大多數古裝劇都喜歡喝烈酒還無節制。
古裝劇也好,歷史劇也罷有著廣泛的觀眾基礎,創作者的初心恐怕也正是源于此,但一味粗制濫造,只會把觀眾的熱情消磨殆盡。作為一位古裝劇資深愛好者,不禁感嘆一句,到底還要多久,我們才會再出一部與《大軍師司馬懿》旗鼓相當的作品?
關鍵詞: 風起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