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玉
(資料圖片)
又是一年藝考放榜季,名校狀元慣例成焦點人物。
今年,一位名叫余嘉誠的素人考生以中戲、北電、上戲三校表演系第一的優異成績獲封“藝考之神”。史上首位三大表演系“大滿貫”選手新鮮出爐,愛買股的網友已經連夜建好了微博超話。
但大片吸歐氣隊伍里,也有些不一樣的聲音。有人善意提醒,“該稅的稅,不該睡的別睡,你會有光明未來的”;還有人審慎看待,“我好怕他現在營銷的多狠,馬上6月就會被嘲的多狠”。這些擔憂并非全無道理,畢竟娛樂圈多的是前車之鑒。
就拿即將到來的文化高考講,每年都有藝考生折在這一關。最出名的一位莫過于時代少年團成員馬嘉祺,當年專業分名列中戲前茅的他因文化分落榜引發群嘲。
明星是藝考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們在學識方面的表現不佳會加深大眾對藝考生文化素質差的刻板印象。最近一次,春節檔電影場誕生了“絕望的文盲”,關于藝考應提高文化線要求的支持聲又高漲了不少。
但外行看熱鬧的同時,那些風暴眼中的相關者或許有著不一樣的考量。
01
文化線提分是大勢所趨
每年2-3月是應屆藝考生最奔波忙碌的時期,藝術類專業校考通常在這期間進行。今年2月18日,上戲表演系迎來線下三試。有媒體在現場報道中提及,該校明年表演系考生文化課成績須達一本線水平,經發酵后登上微博熱搜。
一石激起千層浪,盡管校方很快澄清這一說法系誤讀,但還是有不少網友就藝考文化線發表了看法。北京青年報發起了一項名為“你覺得有必要提高表演系錄取分數嗎”的投票,共吸引2.4萬人參與,近60%的人認為“有必要”,折射出公眾普遍對藝考生文化水平的不信任。
但星番查閱資料發現,藝考文化分并非一直處于“擺爛”狀態,知名藝術院校反而呈現出連年漸漲的趨勢。上戲表演系文化分在2021年要求達到一本線的60%,去年和今年分別升至65%、70%。無獨有偶,中戲表演、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文化分也從2021年的跟隨藝術類控制線變更為按一本線的60%劃線。
明年,藝考將啟動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教育部明確表示,要適當提高藝術類文化成績要求。在專業分和文化分同時達標的基礎上,再依據二者按比例合成的綜合成績擇優錄取,其中文化課成績所占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
各省市也因地制宜的響應教育部通知。教育水平較為發達的浙江省會從2024年起,要求仍組織校考的藝術類專業錄取考生的文化課成績應達到一本線以上。而相對欠發達的湖南省也計劃從2025年起,讓藝術類專業分數線分別由本科線的75%、70%提高至80%、75%。
種種跡象表明,藝考文化線提分已是大勢所趨。
高二的表演藝考生欣欣正是“新藝考”的第一批試用者,她初步接觸藝考后感覺專業課并不簡單,會占用很多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因此,她不理解為什么要提高文化要求。曾就讀于湖北師范大學音樂表演專業的小熊、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專業的大二學生小趙作為過來人都表示,文化線提高對藝考生來說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它會加重備考負擔。
畢業于中戲導演系的藝考老師朱琳認為,目前藝考文化分要求其實已經是相對高的了,今后繼續往上走需要考慮考生承壓能力。畢業于武漢大學表演系的藝考老師季嘯則持相反意見。“國內這么大的人口基數永遠是不缺人才的,哪怕真的都要求一本線,也可以找到優秀的孩子。”在他看來,一些擔憂是不必要的,但提高文化分很有必要。
可以發現,作為藝考生與帶教老師群體的一個小縮影,他們大部分更偏向于“維持現狀”,只有少部分認為藝考文化線需要提高。
02
藝考不“易考”
在一定程度上,兩位老師出現的分歧與各自人生閱歷有關,同時也反映了藝術類和綜合類院校在錄取、培養方案上的一些區別。而這些也是應屆藝考生需要衡量的內容。
幾位受訪者都告訴星番,綜合院校對考生文化素質的要求通常高于同級別的藝術院校。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多采用文化過線、按專業分排名的錄取方式,這對專業課的要求更高。而綜合院校則要求專業課和文化課均過線,各取一定的比例按綜合分排名錄取,通常文化分占比不低。甚至有的綜合院校會直接規定考生文化分需達到一本線,如2021年暨南大學的播音專業。
另一方面,受師資、環境、目標等因素影響,不同院校對考生要求不同。小熊表示,“綜合院校的考官組成中,一般專攻理論教學的教師占比大,往往會更看重文化水平高的學生。”而藝術院校的考官可能會注重實踐一些,更希望發掘專業出彩的學生。
真正進入大學后,兩類院校在藝術生培養方案的偏向上自然也會存在差異。并且,他們的就業方向會因此出現分流。比如表演系,北電、中戲、上戲學生遍布臺前,但綜合院校的學生可能更多去謀求幕后工作或轉到其它相關行業。
事實上,藝考文化分爭議由來已久。有人將藝考當做升學捷徑,試圖曲線救國實現名校夢想;也有人向往明星的光鮮亮麗,渴望通過藝考成為其中一員。
直至現在,這種“投機”心理恐怕依然占據著主流。季嘯從教十多年,與人合伙的藝考機構每年都有上千考生。他直言,“大多數學生選擇藝考的核心原因還是文化課成績不夠好,但想讀一個不錯的學校。剛開始就是沖著熱愛來的學生應該不超過十分之一,經過培訓,這部分學生會有所增加。”
藝考現場(圖文無關,圖源中國傳媒大學公眾號)
朱琳從教經驗相對淺一些,目前也經營著一個培訓機構。她的看法與季嘯不同,“學生選擇藝考的原因主要是興趣使然和升學考慮,二者比例相差不大。”受訪的幾位學生決定參加藝考則幾乎都存在升學考慮,但在此基礎上也會談及興趣。
綜合來看,升學確實是藝考生最看重的要素,但其中不乏有熱愛心理發揮作用,很難去做明晰的劃分。客觀的講,無論藝考生抱有什么心理,合適的制度才是保障“藝考機器”平穩運行的關鍵。建立和修正這套制度時,藝考生的處境都是需考量的重要內容。
季嘯認為,藝考生在文化課學習上確實存在困難,但這不全是他們天性使然。藝考會將文化課的學習時間打碎,這對考生影響很大。整個高三上學期,藝考生的精力和時間都得投放在專業學習和考試上。4月中旬,拿到校考合格證的他們才能全力沖刺文化課。而此時離高考僅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因此,提高藝考文化分雖然是合理的,但一昧忽視藝考生的付出乃至污名化這一群體,也絕非正確。
03
“新政”將施,藝考迎來新際遇
兩年前,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計劃在2024年全面啟動藝考招生改革。上述提及的“逐步提高文化線”的要求就出自這里。
除此之外,新政最受矚目的變化要屬實現藝考省級統考的全面覆蓋。
地方院校將不再組織校考,統一使用省統考成績,這可以讓所謂的黑幕腐敗大量減少。同時,該條規定也意味著只有少部分藝術院校可以組織專門校考,大部分考生就不必花費大量時間跨省奔波考試。
朱琳的學生在校考季非常忙碌,“一般會參加10-15場校考,有時一天得考個2-3場。”但到了明年,只有那些想沖擊頂級藝術名校的學生才需要跨省考試了。而且,整體校考的數量也將有所降低。這將為考生們留出更多學習文化課的時間,也增加了文化提分的合理性。
算上培訓、統考、校考,藝考生付出的不只是時間成本,還有可觀的金錢成本。季嘯認為,省統考全覆蓋也能讓藝考變得更加公平。
據他透露,現在很多考生在財力上的投入幾乎不封頂,使得藝考越來越成為富人階級的專屬。線上考試時,專業錄音棚可以帶來一定加成。今年北京一個棚子每小時的市場價大概是1500元,一場兩小時的考試加上化妝就得花費4000元,每人可能要考三四十場,總費用可以高達十幾萬元,這顯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負擔得起的。
當下一些錄音棚的市場價格
“我覺得國家的人才選拔機制還是要更偏向大多數,偏向老百姓。未來進入演藝圈可以現實一點,但是人才選拔一定要堅持公平。”
其次,部分藝術類專業還將取消專業考試,直接按照高考成績錄取。如河北省自2024年起,會取消藝術史論、藝術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戲劇學、電影學、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影視技術等8個專業的藝考。這一調整也透露出管理機構想改變“重專業輕文化”這一現象的想法。
“文化課要求的并不是分數而已,還有對考生學習習慣和能力的考核。”季嘯認為,如果一個學生擁有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他的文化分就不會太低,接下來在高校的專業課學習上也不會太差。即使一時間有學校招生遇阻,藝考生也對此感到頭疼,但這是規范中必經的過程,有著長遠的意義。
至于藝考提分能否倒逼藝考生重視文化課,欣欣表示,如果不提分,她現在的文化課成績按部就班學習是夠用的,但確定提分的話,她也會主動補習文化課,總之還是得跟著政策走。從她的反應看,“新政”或許確實可以發揮倒逼作用。
無論是表演、導演,還是美術、文學,廣大藝術生是文化娛樂行業重要的后備力量。他們在臺前幕后賡續著前輩的創作基因,也帶來全新的創作靈感。這一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對整個行業來說,明顯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然,改革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需耐心等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