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耐克集團披露了2023財年第四財季及全年業績。數據顯示,2023財年公司營收5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第四季度營收為128億美元,同比增長5%。
(相關資料圖)
對此,耐克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若修表示:“得益于我們在創新方面的投資以及在數字化領域的領導地位,我們的品牌都迎來全面增長。”
據悉,2023財年,耐克自營業務營收為213億美元,在匯率不變基礎上同比增長20%。其中耐克品牌數字業務在匯率不變基礎上同比增長24%,耐克自營門店增長14%,自營業務第四季度營收為55億美元,在匯率不變基礎上增長18%。
分地域來看,北美市場仍是耐克第一大市場,2023財年收入21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次為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市場,同期收入134.18億美元,增幅最大,為21%。亞太和拉美(APLA)地區雖在集團占比最小,但同樣保持了17%的雙位數增速,收入為64.31億美元。
而作為集團第三大市場的大中華區,2023財年全年營收達72.48億美元,(剔除匯率影響)同比增長4%。在該財年,大中華區收入指標雖然僅單位數增幅,但已相較于前一財年由降轉增。尤其第四季度表現更為亮眼,全年營收取得25%的增長至18.1億美元,連續三個季度實現正增長,第四季度息稅前利潤增長70%,達5.29億美元。
不過,與上述營收增長背道而馳的是利潤指標。2023財年,公司整體凈利潤為50.70億美元,同比下降16%,其中第四季度凈利潤為10.31億美元,同比下降約28%;毛利率方面,公司全年毛利率下降2.5%至43.5%,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下降1.4%至43.6%。
談及下降原因,耐克稱主要是由于產品投入成本上升、貨運和物流成本上升以及凈外幣匯率持續不利變化,部分被戰略性定價行動抵消。
事實上,此前受全球衛生事件沖擊等影響,國內外不少品牌曾一度面臨著供應鏈停擺、物流管控趨嚴、線下渠道發展受阻等困境,體育運動服飾行業也未能避免,品牌整體庫存壓力較大,有部分經銷商及品牌方為去庫存,還采取過高頻的打折促銷活動。因此,除基礎營收、利潤外,企業的庫存也成為業界較為關注的指標之一。
據了解,2023財年耐克大中華區庫存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高個位數。“庫存的改善得益于我們根據市場以及供應鏈變化所采取的及時、清楚且果斷的措施,我們將戰略性地改善庫存情況以及快速回歸健康庫存水平作為我們近段時間的首要任務之一。”耐克方面曾向藍鯨財經記者表示。
據介紹,于國內,耐克在財年初曾宣布在華加速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與本地消費者連接,加快構建更便捷、更切需求、更方便且更可信賴的耐克數字生態。2022年7月,全面升級的Nike App、Nike.com、SNKRS App、Nike微信小程序、NTC微信小程序在內的全新耐克自有數字平臺成功上線。
這期間,耐克也在持續探索零售概念創新。去年9月,中國首家耐克全球數字化潮店Nike Style零售概念店 — NIKE淮海潮流體驗店在上海正式開業;12月底,國內第二家、西南首家Nike Style落戶成都潮流地標太古里;以“潮流共創”為理念, Nike Style為年輕一代潮流愛好者打造的專屬空間,為熱愛運動和潮流的新世代帶來體驗運動文化的新視角。
此外,在會員服務上,耐克針對整個全面互聯的耐克運動市場生態,同步線上線下發力,以提供一致的耐克會員服務和體驗。同時,供應鏈方面,耐克在華投入1億美元在第四季度完成了耐克中國物流中心全面轉型升級,成為全國首個“風光一體化”零碳智慧物流園。園區不僅實現100%可再生能源覆蓋,同時啟用的亞洲單體存儲量最大的全自動無人立體倉庫,最高每小時可處理2萬件消費者訂單,更好滿足國內消費者對電商訂單處理速度的更高要求。
業務和產品創新始終是耐克最有力的競爭力之一。耐克透露,在其開展業務的所有地區,中國都是最大的創新滲透市場。特別是在本季度,隨著庫存狀況的改善,耐克實現了八個季度以來最高水平的全價銷售。
至此,耐克大中華區團隊正打通數字生態和自營及合作伙伴門店,構建全面連接、無縫的消費者體驗。耐克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唐若修表示 :“我們的‘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進展順利,我們對中國業務充滿信心,并將持續投資中國市場,繼續在中國市場擴大我們的競爭優勢。”
而對于耐克接下來的中國持續發展之旅,鞋服行業品牌管理專家、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曾建議,如在中國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好原有線下特許經營的優勢前提下,積極主動擁抱數字化零售轉型以及科技創新,在線業務布局必須加大,同時要做好傳統電商以及直播、私域等新渠道的整合推進,做好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全渠道用戶觸達體驗模式。(產品要)滿足中國市場用戶在運動場景配搭穿著需求,更能滿足中國用戶體型與腳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