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式上,貴州省人民政府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
雙方約定,對于哈爾濱工業大學與貴州省內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的產學研重點項目,在符合貴州省科技計劃管理規定的前提下,貴州省科技廳將按項目實際研發投入的30%給予最高200萬元的配套資助。
(相關資料圖)
在貴州,這樣的科技投入力度幾乎前所未有。
“科技”是西部省份貴州長期以來的痛點。2022年《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顯示,貴州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53.82%,保持在全國第25位。
貴州的一些大型企業與貴州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合作,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某國企研發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存在合作資源分散、合作層次低等問題,例如,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大多是與某位教授個人合作,與科研團隊、院系的合作較少。
該負責人表示,“此外還存在信息渠道不通暢的問題,高校不了解企業的需求,企業也難以及時了解高校及教師的科研領域、成果、工程轉化實力,大多通過會議、熟人推薦等方式尋找合作對象,選擇范圍很有限。”
而在貴州省的眾多中小企業里,研發人員少、研發能力弱、研發投入低,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今年4月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貴州省科技廳在省內外的科技管理部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企業、高校院所,進行了24次集中調研,開了36次調研座談會。
為了盡快讓“科技入黔”,貴州省科技廳在全省收集了技術需求,然后由副廳長安守海帶隊,在3個月間,拜訪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的科技部門,還到10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調研。調研團隊中,除了貴州省科技廳的工作人員之外,還有多家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一線技術人員。
今年5月,貴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員王鳳麗隨隊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參觀交流。
在北京理工大學參觀時,該校副校長及多名院系負責人、教授出席,熱烈迎接了這支20余人的調研團隊。王鳳麗認為,高校擅長做基礎研究,企業能將技術創新成果落地,此次由政府部門牽頭的交流活動,給高校和企業之間搭建了合作的橋梁。
這次參觀也給王鳳麗帶來一些啟發。在實驗室參觀時,她了解到高校同行的最新成果、研究方向,以及他們所用的先進儀器。回到貴州后,王鳳麗和兩所高校的老師仍保持聯系,不時跟他們聊聊最近的研究進展。
調研期間,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領導也都對這支調研團隊表示熱烈歡迎,但調研團隊在座談中發現了一個尷尬的情況:國內外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對于在貴州設立研發中心或分支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的積極性不高,因為他們根本不缺合作項目。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貴州的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優勢,在政策制度、創新場景、經費支持等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引導省外科技創新資源入黔。
有高校負責人委婉地提出,如有合作項目,貴州省能否給予配套經費支持?對方還提出,若面向眾多中小企業服務,希望有組織地進行合作。
調研團隊將高校的反饋帶回省里,得到省領導的大力支持。此次貴州省科技廳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約,提出30%的資助比例,正是這次調研的成果。
貴州省科技廳還邀請了眾多科技“大咖”為貴州的企業“把脈”。
8月4日至7日,貴州省科技廳舉辦了首屆貴州科技節。在此期間,15名兩院院士、8名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等專家,來到貴陽、遵義、安順、畢節、黔西南等地,調研指導了20家企事業單位,開展了22次戰略咨詢、14場學術交流、24次技術指導,達成了10個合作意向。這是貴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院士專家行”。
今年8月初,在貴州磷化集團的一間會議室里,貴州磷化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和新能源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峰聊了一個上午。王鳳麗當時剛好出差在外,回來后特意翻看了會議記錄。她得知,吳峰院士團隊在電池回收方面有一系列科研成果,擁有整套拆解工藝,而且無二次污染。后來雙方在某類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和電池綠色回收兩方面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此外,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紅與貴州磷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約,受聘擔任該公司首席科學家,并出任中低品位磷礦及其共伴生資源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這是貴州省7個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之一。宋振騏院士與貴州天地聚能機電設備技術有限公司簽約,將共建大傾角煤層開采工程創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貴州省政府還將與中國工程院簽訂合作協議,將在戰略咨詢研究、院士貴州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主題教育明確要求,要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貫通起來。貴州省拿出真金白銀助力科研,正是將主題教育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作為。
貴州省科技廳對外合作處的任圓告訴記者,他們將面向全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需求,為未來與各高校開展全面合作做好準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