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兌
出品 | 貴圈·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
*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全世界都在等待羽生結弦的那一跳。
2月10日,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男單自由滑比賽,羽生結弦繼續挑戰4A,也就是阿克塞爾四周跳。這套被認為“挑戰人體極限”的動作,迄今還沒人在賽場上完成過。可惜這次好運氣沒有降臨,他落冰時狠狠摔在地面上。
最終,他排在本次冬奧會男子花滑第四名,憾失獎牌。美國運動員陳巍獲得冠軍。不過此時此刻,至少對羽生來說,名次反而沒有那么重要了——賽后,他這個動作被國際滑聯認定為首個在世界比賽中成功的4A。
兩天前,2月8日,這位日本花滑選手沒能完成自己的第一個起跳動作,排名第八。客觀說,這不是他的一貫水平。賽后采訪中,他說起跳時卡到了一個洞,然后開起了玩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今天被冰討厭了”。此前,羽生結弦就表示,雖然渴望冬奧三連冠,但更希望達成的目標是在比賽中成功完成4A。
創造歷史。這的確符合羽生結弦的口味。
他已經19次打破世界紀錄了,先后在2014年和2018年兩次站上冬奧會花滑男單冠軍的領獎臺,是花樣滑冰歷史上包攬奧運會、世錦賽、大獎賽總決賽、四大洲錦標賽等國際大賽男單項目金牌的超級全滿貫第一人。
“羽生結弦去哪兒了?”北京冬奧會還沒正式開幕,這個問題已經刷屏。數次霸占微博熱搜榜之后,日媒說,“羽生已經代替福原愛,成為中國人最愛的日本選手。”
不是沒有原因。他美,從2018年起,連續三年入選亞太區最帥100張面孔的提名,被央視主持人形容為“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宛若游龍”;他謙遜,接受完采訪會對媒體鞠躬說謝謝;他富有同理心,幫中國選手整理國旗,為了不遮擋其他選手的采訪鏡頭,悄悄從地上爬過去……而所有這些“溫柔”,無疑更加襯托了他的強大。
羽生結弦在賽后為中國選手整理國旗
面對這個兩歲患哮喘、年少成名遭排擠非議、經歷關東大地震死里逃生的學生,前教練阿部奈奈美說,他是“天才”。
“但他的天才和別人所說的天才有點不一樣,他可以比別人付出多一倍的努力,他可以為了將本身天賦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努力。這種努力的方式,正是我覺得他真正天才的地方。”阿部奈奈美說。
為了克服哮喘,他做過氣管擴張手術,在日常生活和練習時戴口罩以提高心肺機能。他的訓練強度之大,被稱為“自殺式”。一個屢被提及的例子是,在40多分鐘的訓練中,他要挑戰多達25次的四周跳。在不到一秒內完成上千度的旋轉,落地時要承受相當于身體五倍的巨大沖擊力。
因為傷病無法上冰時,他會對照著錄像,一遍遍進行“想象練習”。這個人,連大學專業都與滑冰有關——人類情報科學,因為這可以幫他從更科學的角度分析跳躍中如何用力。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冰面突然像海浪一般,我拼盡全力跑回家的時候,那里是一片廢墟,后來一家人擠在避難區。那時候覺得人生很絕望,就是身邊很多經歷著不幸的人,我就開始想:生活已經是這個樣子,還要繼續堅持滑冰嗎?”
沒有冰場可供訓練。有人邀請羽生結弦冰演,他便將此當作練習的機會,在休賽季跑遍日本,參加了六十場公演。
“在疲勞的狀態下,不管是誰都變得想要逃避不是么。但在他身上基本看不到這些。在給他的有限的時間中,他總是盡可能地動起來。”阿部奈奈美說。
2018年,平昌冬奧會前,他的腳受了重傷,兩個月內無法上冰,大部分人覺得他不會出現了。但他還是來了,打著封閉站上賽場,以一曲陰陽師《SEIMEI》蟬聯冠軍。頒獎典禮上,羽生結弦幾乎是單腿跳到了領獎臺。
平昌冬奧會羽生結弦演繹“冰上陰陽師”
另一個為人熟知的事是,2014年的“花滑中國杯”,羽生結弦和中國選手閆涵在賽前熱身時相撞。被救援隊扶出滑冰場時,羽生結弦的額頭、下巴流著血。他沒有聽從建議退賽,頭上纏著紗布回到冰場,吼了一聲:“跳!”
4分30秒的表演,8次起跳,5次摔倒。人們記住的是他的銀牌,和那句“死也要死在冰場上”。
他從不掩飾想要勝利的渴望,也從不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最希望所有選手都發揮最好實力的情況下,自己還以壓倒性的分數獲勝”。
他常去的訓練場館里有一面墻,上面都是世界冠軍的名字。“2014年羽生結弦”的后面,名字變成了西班牙花滑選手哈維爾·費爾南德斯。
2016年的一部紀錄片里,已經數次奪冠的羽生結弦從這個訓練場走下來,笑著喘著粗氣說,“每次看到都特別不甘心,就想,可惡,為什么會這樣啊。”他會在“很苦很累”的時候看看那面墻,“就想讓自己堅持,絕對不能氣餒。”
2020年6月,西班牙最大的體育新聞報紙MARCA評選出21世紀最杰出的100位男運動員。羽生結弦入選,排名第62位。評語這樣寫道:“從未有人像他一樣探索過花滑運動的極限,他就是史上最杰出的花滑運動員。”
“極限是不存在的,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突破再突破。”他說,“在我的人生中,我下決心去挑戰的事情,就沒有不堅持到最后的。”
那雙4毫米厚的刀刃,滑過各個大賽之巔,跳出了3A、4T、4S,又跳出了史上第一個4Lo,不滿足于此,還加上了4Lz。現在,眼前只有一座高山——4A。
俄羅斯花滑教父阿列克謝·米申曾斷言,以人類的身體素質發展情況,在他有生之年很難有人完成阿克塞爾跳。
但在衛冕平昌冬奧會后,羽生結弦說:“攻克4A是我接下來的唯一動力。”
這位27歲的年輕人提到,自己如何為此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老實說4A從來沒有人成功過,沒有人知道怎么才能成功,而且有時候我覺得可能就沒有人能成功。我這一味地跳下去,一味追求下去,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成功,所以每次跳,每次摔倒,摔在冰上的時候多了,我有時會想,什么時候我也許就這么腦震蕩,然后就這么死掉也說不定。”
這是本場比賽冠軍陳巍都未曾想過的動作,因為風險太大,“在現階段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對羽生結弦來說,這似乎更不明智。不是沒人問過,相比冒著晚節不保的風險繼續站上冰場,功成名就地退役不好嗎?
如同寧愿吃三倍于正常量的止痛劑也要上場,他已經被批評過太多次冒失、逞能,甚至不自量力。
但恰恰某種程度上,在人類的歷史中,不自量力這個詞是帶有美感的。
一個事實是,我們都在石火光中寄付此身。另一個事實是,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多渺小,往往才能做出偉大的事。這似乎更能解釋,人們在羽生結弦身上投射了怎樣的自己沒有的、也有的、能有的東西。
如果在這個叫做人間的冰場滑了夠久,就不得不承認,每一次起跳之前,都有太多太多絆腳的冰洞。那是望不到頭的重復和瑣碎,惱人的非議,公平的偶爾缺席,明槍和暗箭。
大部分人會說,算了吧。
而體育是什么呢?是一幫人說,不。
人為什么一定要在冰上轉那4個圈?為什么要冒著摔斷脖子的危險從幾十米高的滑雪臺上翻著跟頭跳下來?為什么就是要登上那座要命的山,在缺氧窒息、極度嚴寒的鬼門關前闖一闖?為什么非得再跑快那幾乎難以察覺的0.01秒?
羽生結弦在日常訓練中挑戰“4A”
你也許可以從一位網友的話里得到共鳴:“與他(羽生結弦)相比,我似乎從沒有真的在哪件事上拼盡全力過。我得過且過的人生,在他面前簡直像是贗品一樣,羞愧得瑟瑟發抖。而謝謝他讓我看到了活體的、比所謂奇跡更真實和寶貴的東西——就是貫徹到底、永不言棄的初心。”
也可以從哲人口中找到答案。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這樣解釋現代體育的意義:通過受意志控制的肉體活動,力量和勇氣得到了保存。當代人起而反抗被束縛、被禁錮、被限制的狀況,他們在體育運動中尋求解放。“在他從事運動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他身上緊裹著救生衣,處于連續不斷的危險中,好像在從事一場真正的戰爭;這個人沒有被那幾乎無法忍受的命運所壓垮,而是為了自己而奮力搏擊,挺直身體投出他的長槍。” 現在,羽生結弦正在擲出屬于他的長槍。
北京冬奧會之前,有記者提問,帶著調侃:“我想在有生之年看到4A。”
“我一定會在你有生之前跳出來的。”他回答。
“一生懸命”,羽生結弦用這個詞形容花滑之于自己的意義。日語里的意思是,“一生用全部力量去做一件事”。
有人問他,訓練這么辛苦,為什么堅持到現在?他說:“我真的非常喜歡滑冰,非常喜歡表演。我想要贏,我愿意為花滑做任何事情。”
動搖,咬牙堅持,又動搖,攥緊拳頭堅持。堅持到哭,堅持到后悔,堅持到后悔還要堅持。堅持到上半身已經轉身,腳還在用力踩緊。熱愛,就是這樣,哪怕失敗,哪怕跌倒,哪怕巨大的期待瞬間墮為失落,但總會有下一次不是么。
他似乎明白自己受喜愛的原因,在自傳中寫道,“希望大家看到我傾情表演的姿態后,能鼓起向前看的勇氣,哪怕只是一絲也好。”
也許不止一絲。
在這個大時代的彎道,有人踟躕顧盼,有人躺下,有人選擇退出,有人被擊倒。
然后你看到有個人還在滑。流血、苛責乃至榮譽,都無法止住他的腳步。他越轉越快,越跳越高,不需要停下來等誰。
(來源:騰訊新聞)
*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詞: 貴圈|羽生結弦挑戰4A憾失奧運獎牌 曾聲稱死也要死在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