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為@影吹斯汀 獨家原創稿,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or轉載,違者必究!】
被寄予“救市”厚望的DC超級英雄大片《新蝙蝠俠》,昨天終于上映了!
北美地區強悍的口碑(IMDb評分8.5,爛番茄新鮮度85%),與全球累計超過5億美金的票房成績,也確實給了我們期待的理由。畢竟,咱們上一次在內地院線看到超級英雄片《神奇女俠2》,也得把日歷翻回2020年12月。
兩年不到,好萊塢進口片的內地境遇可謂天翻地覆。在漫威系大片入華屢屢碰壁的情況下,DC旗下的《新蝙蝠俠》能順利引進,并享受幾乎無刪減的審查待遇,可以說是少見的順風順水。
但它并未一直走運,臨到上映就撞上了國內疫情的散點爆發。
大批影院關停,全國影院營業率已跌破60%,還丟掉了好幾個重點城市票倉(如上海、深圳)的《新蝙蝠俠》,在國內票房前途也蒙上陰影。
首日上映的《新蝙蝠俠》,票房僅剛過2000萬,表現一般。平臺的預測總票房從早上的兩億+跌到如今的1.94億,不及文藝科幻大片《沙丘》,就不提業內的強勢“救市”預期了。即便有IP的粉絲基礎和大片號召力,它的成績恐怕也無法超過票房動輒3億+的前輩們了。
平臺預測票房跌破兩億
在內地上映的蝙蝠俠電影票房
好在目前豆瓣7.8、貓淘9.0的評分總體正向,雖不及諾蘭版三部曲的空前絕后,但也勝過了扎導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蝙蝠俠大戰超人》,目前還算是守住了DC超級英雄片的口碑與蝙蝠俠的IP名頭。
但平臺日趨下滑的票房預測,不僅因為疫情的客觀大環境,也因為《新蝙蝠俠》的口碑,出現了兩極爭議。
在正向評論看來,《新蝙蝠俠》確實在延續DC影片嚴肅、暗黑風格的基礎上,使用偵探片的故事類型,做出了蝙蝠俠系列電影的新意。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部僅在外表扮酷耍帥,但總體“宜人又親民”的爆米花娛樂大片,它的觀影門檻,也不僅體現在175分鐘片長。
可以說《新蝙蝠俠》絕不是一部迎合觀眾期待的典型超級英雄片,而是一部試圖以強勢風格征服觀眾的蝙蝠俠電影。
由馬特·里夫斯(《猩球崛起》2-3部)執導的《新蝙蝠俠》,在故事上摒棄了超級英雄片俗套但好用的英雄成長情節,也同諾蘭開掘英雄暗面,呈現道德、正義迷思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劃清界限。
回歸DC偵探漫畫的本源,開掘原作的推理元素,講述蝙蝠俠如偵探一般探案、找真相的故事,才是新版的發力點。
影片大刀闊斧地省略了布魯斯·韋恩父母被殺、淪為孤兒的前史經歷,越過他從富豪之子變為超級英雄的關鍵轉變過程,直接從他以“蝙蝠俠”身份出道兩年后的日常狀態展開故事。
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新蝙蝠俠,藏于黑暗、化身恐懼,竭盡所能維護社會治安,但哥譚依然是那個如開放下水道一般的腐敗城市,到處都是垃圾和人渣。
這位年輕的蝙蝠俠,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是夜夜在大街小巷巡察,依靠戰衣裝備和跑車,教訓在地鐵站勒索的N流罪犯。
直到謎語人殺害市長,用謎語向他發起挑戰,蝙蝠俠才迎來了一位相對勢均力敵的罪犯。
這個同樣隱匿于人群之中的犯罪高手,用一件件連環殺人案,誘導著蝙蝠俠,調查出哥譚從政治到治安再到司法、金融的全系統腐敗,并發現家族的陰謀秘密,動搖著他作為蝙蝠俠和韋恩家族一員的根本信念。
《新蝙蝠俠 》以一種相對寫實的方法,呈現蝙蝠俠稽查線索、尋訪證人的破案主線。細碎冗長的主劇情,需要觀眾保持高度的耐心與注意力。而影片對于偵查行動(大量的走訪、談話)的強調,也很可能給人一種過度具體、繁瑣的感受。
但在這個過程里,觀眾也被迫跟著蝙蝠俠,在哥譚的黑夜里穿行,同這個罪惡之都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打交道。蝙蝠俠在這座城市的“生存之道”,我們對哥譚市的實感,也在日復一日的調查、走訪中,有了具體的支撐。
除此之外,片中所有的打斗,都發生在“不得不”的情況下,且并不“好看”。
蝙蝠俠相對硬派的動作風格,拳拳到肉,除了暴力也沒有太多觀賞性。謎語人的連環謀殺,也沒見多少血。基本違逆了過往傳統超英片重打斗、重特效大場面的、強調情感刺激的娛樂傳統。
但偵探戲提供的城市生活截面、有體系的犯罪網絡(市長-警長-檢察官-毒販-財閥-記者),以及蝙蝠俠(相對)笨拙的暴力,卻堅實地表現了蝙蝠俠與哥譚(城市)之間的關系——
化身復仇者,打擊罪犯的蝙蝠俠,并沒有發揮出預想中廓清哥譚罪惡的效果,城市反而以自成體系的黑暗,塑造并折磨著他。
改變路數拍探案故事,不強調英雄“人設”但細究人物心理的《新蝙蝠俠》,也著實利用了那些知名的蝙蝠俠前作,所打下的劇情基礎。
無論是哥譚的作為罪惡之城的背景,還是蝙蝠俠和警探戈登、管家阿福、父母的關系,以及前文提到的布魯斯·韋恩之身世等基本設定,在新版都沒有用通俗、明確的方式演繹(如諾蘭版大量的閃回片段)。
它們散見于講完即過的人物對話,鏡頭劃過的墻壁涂鴉,追思會上貧民的抱怨,和開篇蝙蝠俠與《出租車司機》如出一轍的城市判詞念白。
因此,《新蝙蝠俠》注定是一部有門檻的“粉絲電影”,對前作有了解的觀眾可能會更快地進入故事情境。
而路人觀眾則極容易由于對這些勾連細節的忽略,產生情節不連貫、時空混亂等“看不下去”的觀感。致敬經典黑色罪案片《七宗罪》《十二宮》的迷影趣味,可能也會變成觀眾get不到的“無效模仿”。
但《新蝙蝠俠》終歸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無論是復仇者還是偵探,都離不開“拯救城市”這個規定動作。
結尾,哥譚在謎語人的牽引下,又一次陷入了存亡危機。除了蔓延在社會系統的腐敗、暴力、罪惡,這座城市也如末世天譴一般,被海水漫灌,仿佛正在下沉。
在高臺上解決了零星的恐怖分子后,面對下方正在被海水淹沒的市民們,蝙蝠俠能做的,似乎也就是跳進“苦海”,然后高舉信號火焰,帶領民眾從洪水脫身。
蝙蝠俠放下一切身段和姿態,如搜救員一般,變身市民的保護者、城市的重建者時,電影就為超英片提供了一個新落點,即英雄復仇也好,恐怖分子煽動也罷,社會既定的運行規則與現狀都很難改變。每個人能做的,或許就是讓自己堅強、不仇恨,哪怕你是超級英雄。
在美國社會矛盾難以調和的當下,用“蝙蝠俠”這個暗黑符號提供一種相對良性、溫和的危機應對方法,或許也是《新蝙蝠俠》能在北美地區備受大眾肯定的隱性原因。
從視聽風格上,《新蝙蝠俠》可以說打造出了鮮明且強烈的形式感。暗黑、剝削、又帶著古典主義審美,契合整體壓抑的故事調性。在古典科幻大片《沙丘》攝影師的指導下,《新蝙蝠俠》以徹底的黑暗,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罪惡哥譚。
全片95%以上都是夜戲,黏稠的雨水也占據了哥譚大多數的夜晚,哥特式的城市建筑也自帶陰氣。
大量的淺焦鏡頭模糊了身后背景,把人物囚禁在環境之中。音效與配樂轟鳴震耳,哥譚的邪惡霓虹和迷幻炫光時不時從大面積的黑暗中刺出來,挑撥觀者神經。
這也是我們推薦觀眾挑選亮度更高、聲效更好的影廳的重要原因。畢竟,碰上了設備不達標的影廳,可能畫面真就暗到“黑吃黑”了。
導演請全球影院調整放映亮度的公開信(左)網友制作的影廳亮度排行(右)
追車戲里充滿壓迫感的超低機位,隨處可見的偷窺視角,配上質感低劣的監控、DV影像,影片嫁接著這些古早恐怖驚悚片的聳動手法,不僅折磨著蝙蝠俠,也折磨著觀眾。
整體看下來,觀感可能會過度緊張又過度冗長,但也自成一派,喜歡這種風格的觀眾自會很享受,不感冒的也會覺得真無聊。
從演員表現來看,飾演蝙蝠俠的羅伯特·帕丁森完成了任務,暫時不用下海拍色情片了。
改口說要拍色情片作為慶祝
盡管蝙蝠俠厚重的套裝,很少摘下的面具,以及為保持神秘不得不單調的聲線,并沒有給他太多發揮空間。但他如搖滾明星一樣的煙熏妝、濕頭發造型,以及整體的頹廢、陰郁氣質,都明顯區別于他的前輩們。
不提羅伯特·帕丁森格外顯眼的方下頜,就從角色塑造來說,他也算是一任很有記憶點的蝙蝠俠。自《暮光之城》系列大火全球后,積極參演獨立電影,爭取在名導麾下磨煉演技、轉型實力派的他,也多了一部有分量的代表作。
黑人女星佐伊·克拉維茲飾演的貓女,作為副線角色,也不像安妮·海瑟薇版的貓女一樣,只是個輔助蝙蝠俠打怪的功能型花瓶。
新版給她安排了更多關乎自身情感命運的動機,如童年創傷、為姐妹復仇,與蝙蝠俠的身世形成對照。有了“復仇者”的身份,她的沖動、狡黠都變得落地,和蝙蝠俠之間的化學反應也更加耐人尋味。
而且,身段靈活、身姿妖嬈的她,也提供了影片里為數不多具有觀賞性的打斗場面。
作為核心反派的謎語人,實打實露臉的戲份不多,但也是一個有分量,且能力比較寫實的反派角色。
與蝙蝠俠同是孤兒出身,修習會計專業的他,從作案動機到犯罪手法,都有跡可循。一句“You inspire me”(對照希斯萊杰版小丑的“You complete me”),也有點癲狂味兒。
不過,以上這些友好的觀感,是來自對蝙蝠俠系列故事熟悉、能領會各種細節信息點、對情節理解無障礙的影迷向觀眾。
對“看不進去”的路人觀眾來說,卻有著與之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觀影感受。
“一個非常套路和簡單的故事,卻硬要用三個小時不知所謂的冗長混亂來演繹,累心又鬧心。蝙蝠俠不知所謂的糾結,無聊的偵探故事,和貓女莫名其妙又過于瓊瑤式的情感推進…都讓人無力吐槽。”
“而這一切內容上的空洞和瑣碎,卻從頭到尾貫穿以極厚重的史詩配樂……史詩與暗黑感強烈的形式風格,壓倒了不夠深刻的故事。內容配不上形式,就更有小題大做之感了。”
部分豆瓣網友的低分評價
某種程度上,《新蝙蝠俠》類似去年十月上映的科幻大片《沙丘》,都是有些“不合時宜”,自帶觀影門檻(觀感兩極分化),且屬于大銀幕的電影。
在一些超級英雄片(如最近釋出資源的《蜘蛛俠:英雄無歸》)基本放棄劇情搭建,更傾向販賣情懷的大勢頭下,有這樣一部在形式上有所追求,表達上也有新意探索的大片,也算不容易了。能引發兩極討論,或許本身也就說明了它的地位和價值。
(文/motion、斯汀蜀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