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和劉青云的緣分最早要追溯到1999年的電影《暗戰》。一個是小偷,另一個是警察。小偷就是小偷,一根針指著一個人的頭。多年后,他們在《拆彈專家2》(以下簡稱《拆彈2》)成為親密戰友。
《豆瓣》評分7.8,票房13億,占動作片88%以上。這是《拆彈2》交的答卷。另外,低調片、口碑攻擊、當年最佳港片都是網友給這部電影貼的標簽。
最后《拆彈2》以13億票房完美收官,現在已經在各大視頻網站上架。
03010的成功有很多原因。
大匆認為,“四難”造就了口碑票房的“甜頭”。
00-1010影響劇本創作難度的因素有兩個:
首先,故事線多,角色性格變化巨大
103010有幾行,每一行都可以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友誼:潘乘風和董卓文, 潘乘風和馬世遠
愛情:潘乘風和龐玲
主要故事等等。
與《拆彈2》中張在山完美的英雄形象不同,《拆彈2》中的潘乘風是一個充滿人性、現實、生活的角色。塑造可分為斷腿前后、復活社創立、失憶后四個階段。失憶后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所有這些階段綜合在一起,這樣潘乘風的形象就可以完成了。
《拆彈1》的編劇李敏,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拆彈2》是我寫過的所有劇中最難的一部。這個劇本一直在挑戰我身體的極限,艱難到我躲在房間里不止一次哭。
她甚至為潘乘風這個角色做了一個表格“因為這個角色變化很大,我要為他的每一個場景再做一個表格,比如這個人當時在想什么。潘乘風本人是一個聰明活潑的人,但當他因為殘疾而不能再當拆彈部隊,不能再追求自己的理想時,他不得不面對不同的人生選擇。這個角色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影響。”
103010劇情分布和情感發展列表(開頭一小部分)
劇本創作的難度導致對細節的把控。
給大匆印象最深的不是爆炸的場景,而是情節的邏輯。
比如醫院義肢部門。失憶逃跑前,在電梯里看到了二樓的假肢部,所以在逃跑途中換上假肢并不突兀。如果不顯示這些信息,突然在路中間扔一條假腿,觀眾會覺得很納悶。一旦有了這種心情,就會特別影響觀影體驗。
比如跑步之后按摩斷腿。觀察,這屬于生活,帶著一條假腿跑了這么久,但他感覺不到任何異常。
影片中有很多這樣的小細節,看似對劇情影響不大,卻為影片增添了真實性。
另一個劇本難點就是爆炸的悖論
如果每次都成功拆除炸彈,觀眾就沒有爆炸現場可看了;如果每次都失敗了,觀眾雖然能看到震撼的爆炸場面,卻無法塑造一個英雄。
cf1265b0d0e73c0a665edc23b.jpg-qsy.jpg">在《拆彈1》中,以炸毀一半的紅磡隧道收場。角色犧牲了,但成功保住了大局。
在《拆彈2》中,由于引用的是核彈,一旦真的爆炸,后果不可想象。但觀眾不可避免的會對核彈爆炸的場面有期待。所以電影中,用一種假設性的結果既給觀眾展示了核彈爆炸的場面,又成功解除了危機。
我們看到的是結果,創作過程中究竟推翻了多少方案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其中的難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難:表演難
潘乘風外表是一個殘疾人,內心是一個情緒多變的人。不管是表還是里,都非常考驗演技,更別說將兩個方面融合到一起了。
假肢
一個正常人如何演出殘疾人的感覺?
行為習慣、走路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但劉德華就是給我們呈現出了這種以假亂真的感覺。甚至有些網友疑惑說,為了拍電影劉德華鋸斷了一條腿嗎?
據劉德華介紹,創作團隊借鑒了《阿甘正傳》里的那個失去雙腿的角色,在此基礎上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調整。
導演、動作導演、特效、演員等要提前想像假肢的鏡頭,根據假肢的位置來合理處理真腿擺放位置,到后期再把真腿修掉。
人物塑造
對于潘乘風的人物塑造,前面也說到分為四個階段。
作為主演的劉德華,能否把人物的心理、習慣、行為等變化過程,用演技表達出來就成了影響整部電影質量的關鍵,也是這部電影的難點。
從結果來看,實力派的演技還是hold住這個復雜角色的
斷腿前
影片用一場炸彈搶劫案作為開頭,當看到潘乘風為了救人而脫下防護服給受驚的小女孩蓋在身上時,那種緊張感立刻就出來了。
炸彈引爆后,我們還在為危機解除而感到慶幸,卻從劉青云口中告訴我們,這樣蓋在身上根本沒有防護效果。這又讓我們認識到潘乘風是一個甘愿用自己的命救別人命的人。
斷腿后
出事故后的潘乘風也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意外發生后,潘乘風并未氣餒,仍舊充滿希望。甚至為了早日歸隊,潘乘風不顧身體殘疾,做了大量訓練,跑步、跳繩、跳高等等,直到把身體素質鍛煉的超過常人。
第二階段:被警隊正式拒絕之后,潘乘風變得沖動、易怒、不可理喻。他怪董卓文不幫他,怪女友不理解他,怪制度不合理。最后大鬧表彰會,以辭職收場
復生會時期
《拆彈2》用很簡單的幾個鏡頭就完整交代了復生會創立的前因后果,又用幾場爆炸事故刻畫了潘乘風此時的殘酷、冷漠性格。
失憶后
這一部分的劇情是電影花了大篇幅來描述的,也可以說是主線劇情。隨著潘乘風一步一步發現真相并作出決定,故事迎來高潮。
根據潘乘風心態的變化,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受爆炸影響,潘乘風失憶,并且被警方抓獲。此時潘乘風認為自己是好人,一切都是別人陷害的。
第二階段:迷茫。由于龐玲的介入,潘乘風開始迷茫自己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第三階段:做個好人。看到復生會的所做作為,知道真相的潘乘風選擇做一個好人,最終成功阻止核彈爆炸。
四個大階段,五個小階段,劉德華用演技向我們證明了“好演員是什么樣子的”
第三難:拍攝難
《拆彈2》的編劇李敏受采訪時說邱禮濤是一個萬能導演,很多東西都難不倒他,但這次真的難倒他了。“和他合作了這么久沒聽過他說‘難’這個字,但是《拆彈2》拍攝時,他好幾次都說‘這場戲有點難拍”。
爆炸戲
電影中很多爆炸的鏡頭都是在香港的地標建筑中,不可能為了拍電影真給炸了。
據導演邱禮濤介紹這種戲基本就是在地標建筑中取一些景,拍攝一些鏡頭,需要爆炸部分再去自己搞一個景拍一點,最后通過剪輯剪到一起,就像是拼圖一樣。
這種場景特別考驗導演的能力,需要對整場戲的各個步驟和鏡頭都想象的很清楚。否則拼圖拼不到一起去,就會很尷尬。
追逐戲
在多次采訪中劉德華都提到有一場戲“太難了”,那就是在旺角跳天橋的追逐戲
不是說拍攝手法難,而是場外因素不可控。
由于劉德華知名度太高,在馬路上拍戲時,只要一露臉就會被周圍路人拍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德華只好頭戴紙箱,站到A地點。導演說開始,劉德華就拿掉紙箱,摘下口罩,在路人還沒反應過來前沖向B地點,接著再躲到C地點。
這場戲不知道拍了幾次,總之這個畫面想象一下還是挺美的。。。
第四難:排片難
《拆彈2》自上映之初就遇到排片低的問題。
在《送你一朵小紅花》與《溫暖的抱抱》雙重夾擊下,《拆彈2》的排片只能屈居第三,這反而讓廣大網友為之感到不平。因為《拆彈2》的口碑最好,評分最高。照理說,《拆彈2》才是同檔期中最優秀的電影,排片卻只有第2名《溫暖的抱抱》的一半左右。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好幾天才有所好轉。
隨著《送你一朵小紅花》和《溫暖的抱抱》熱度下降,《拆彈2》憑借良好的口碑,在兩部電影手中搶回了一些排片量。也就是說本應隨著熱度下降的《拆彈2》,憑借自身的硬實力,反而讓排片量上升了。
從結果上來看,付出獲得了回報。
有了“四大難”才有了票房的“甜”。
《拆彈2》的成功也為《拆彈3》帶來了可能
以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關系來看
即使有第三部,應該也是主題不變,故事不關聯的平行宇宙
當然這都不重要,只要故事精彩就好
我們一起期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