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沈多
文娛價值官解讀:
張藝謀曾經感嘆過,當下電影市場門檻最低之一就是導演。而馮小剛在憑《老炮兒》取得影帝之時也曾調侃過:“太多演員當導演,我只能轉型當演員了。”
為什么演員當導演容易出高票房?
為什么演員當導演容易出高票房?
其實和市場追捧IP的邏輯是一樣的,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大IP,自身人氣所引發的話題及市場號召力強,對投資方來講,確實比扶植新導演的風險要低很多,僅宣發這一塊兒,就省了一半力。
陳思誠的《唐案3》位居中國電影史票房總榜第五
而隨著這些演員在行業內話語權的增大,又苦于碰不到適合的劇本和角色,于是,“演而優則導”就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不僅能拓寬事業版圖,滿足表達欲,還能升級身份,延長藝術生命。這和打工仔工作久了之后,自己出來創業當老板,是一個道理。
大鵬憑導演處女作《煎餅俠》,晉升10億俱樂部成員
1972年,李小龍導演《猛龍過江》刷新了之前自己主演的《精武門》創造的香港票房紀錄,不久他的票房紀錄又被喜劇之王許冠文導演的《鬼馬雙星》打破。李小龍去世后,就留下許冠文獨自刷新自己的紀錄,直到70年代末成龍的出現。整個80年代的電影市場,基本屬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成龍獨霸。直到90年代,周星馳帶領著香港喜劇電影又重回巔峰,此后兩人開始互刷對方的票房紀錄,周星馳以五部年冠的成績傲視群雄,成龍則以單片最高票房領跑90年代。
在香港電影式微,國產電影崛起之后,喜劇與動作電影交替輪莊的形勢,其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吳京和賈玲就是這兩大派別的典型代表,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徐崢、陳思誠、鄧超、大鵬等等。作為大眾最喜歡的華語電影類別,動作和喜劇不僅在工業程度,擁有最成熟的制作體系,同時也是嚴重依賴演員的類型片,這恰恰也成就了演員轉型做導演的優勢,并奠定了影片更容易收獲高票房的基礎。
導演的門檻有多低?
所以,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當導演的時代嗎?
而電影工業的發展,讓分工越來越細,團隊協作能力越來越強,導演需要做的事情也越來越扁平化,他的工作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產品經理,起到的只是一個串場的作用,把各部門各團隊統籌起來,哪怕還不能夠完全掌握“導演”的專業技能,但靠著精良的團隊配置,不用擔心基礎的技術性問題,最終成片也能夠流暢自然地表達自己的主題和思考。所以,“有錢”和“有人”就可以做導演,這是當下中國電影的現實之一。
王寶強憑《大鬧天竺》拿下金掃帚“最令人失望導演”
當然,形式能搭建起來,內容核心能不能拿捏好,才是真正的考驗能力與水平,一個人“當上了導演”和“導演出來的作品優劣”完全是兩回事。郭德綱說,‘相聲很簡單,誰都能說兩句,但能賣出票去那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做到。’用在導演這一行也適用,其實很多行業都是如此,門檻低,是人都能進,但臺階在里面,上到高處不容易。
什么是好電影?什么是好導演?
徐崢當年籌拍《泰囧》,拿著劇本游說了很多金主,希望得到投資,但最終只有光線的王長田掏了錢。而今,盡管影視仍處在寒冬期,資方越來越謹慎,但為知名演員的導演處女作買單的人,卻趨之若鶩。
徐崢《泰囧》的大獲成功,開啟演員轉型做導演的風潮
預計今年國慶檔上映的拼盤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正處于籌拍階段,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四位聯合執導。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透露,沈騰每天都很焦慮,因為首當導演壓力非常大,但從網友的反應來看,大家都對沈騰有著莫名的信心,更擔心的是章子怡的部分。
章子怡導演處女作主演定下參加《演員3》的馬嘉祺
在文娛價值官看來,電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來定輸贏的,幾十年以后,你還能記得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對他的下一部作品始終懷有期待的導演,就是好導演。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