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正在成為一部神作。
豆瓣評分8.8,好于95%戰爭片&96%歷史片。
IMDb8.6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前排名第92——影史杰作的節奏。
現在是頒獎季,梅爾·吉布森和《血戰鋼鋸嶺》將拿獎拿到手軟。
因「反猶言論」被好萊塢大公司封殺的吉布森,在長達10年的被排斥、被邊緣之后,終于翻身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血戰鋼鋸嶺》并沒有好萊塢大公司的參與——對于造神運動,這反而是有利因素,被猶太資本家排斥的電影英雄,收獲了人民的熱烈擁戴。
挫折、受難、磨礪,然后,迎來高光時刻,這是封神的步驟。
那,回到片子,《血戰鋼鋸嶺》是一部真正的神作嗎?
它自然不差,吉布森的硬功還在,戰爭場面毫不含糊。暴力很硬,情感很煽,熱血很足,吉布森是一流殺手,刀過之后,熱血噴涌。
吉布森用4000萬$的錢,弄出了1億大片的效果。
有信仰加持的道斯,在吉布森的鏡頭下,不止變成了一個英雄,一個圣徒,他還變成了一個神。
但,無論怎樣,這片的內核,就是一部《真·抗日奇俠傳》。
它不是扯到蛋疼的抗日神劇,它是抗日神劇的終極版,頂配版。
有人說,這是真人真事,它和抗日神劇是兩碼事。
癥結就在這兒,真人真事似乎是一道圣光,是中立&負面輿論的擋箭牌,讓整個造神運動成了理所當然的。
“本質上和《上甘嶺》沒啥區別。”
《上甘嶺》是啥?國產主旋律戰爭片兒,講抗美援朝的。
看到這樣的點評,一定有人就急了:這都哪跟哪啊。
先別急,我們來討論一下。
之所以是抗日神劇、抗美神劇、反恐神劇……,是庸俗神話,不是一流神話,不在于是不是有真人真事支撐,而在于敘事手法和表述思想。
真事改編的電影,依然可能顯得很假。完全虛構的作品,也可以達到堪比真實的效果。
《血戰鋼鋸嶺》就有不少虛假的地方——盡管那些地方達到了抒情或熱血效果。
道斯的愛情,是標準流程,愛上一姑娘,姑娘也愛他。吉布森的直男趣味,老派得有點迂腐,盡管演員的表現已然很不錯了,這截愛情段落,依然和日常、和現實關系微弱,它更像戲劇,更像遙遠的被講述的故事。
到了戰場,如入地獄,道斯被擔架抬下去時,鏡頭極慢,音樂響起,神已造成。
道斯成神,日軍剖腹,平行蒙太奇達到了煽情效果,而這樣的手法,用的是老舊的上帝視角,恐怖戰爭的臨場感一下變得很疏離。
一定有人會說,到后面已完全被感染,怎么可能被疏離呢?
我承認,這是吉布森厲害的地方,他有彪悍的描繪暴力和在暴力中抒情的能力,《勇敢的心》如此,《啟示》和《耶穌受難記》也如此。用對的時候,也是我喜歡他的地方,他常會以局部或整體,震撼到你。
《耶穌受難記》
但對于一部改自真事的戰爭片,吉布森的敘事手法和鏡頭風格,幾乎違背了真實倫理。《血戰鋼鋸嶺》恐怕是我最不喜歡的吉布森作品。
現實里,高度緊張的戰爭中,不存在抒情慢鏡,也沒有升格效果,更沒有什么儀式感,英雄行為的發生是日常化的——往往在事后回溯時才有煽動效果。
而《血戰鋼鋸嶺》,在信仰的統攝下,像是一部天主教宣傳片,所有的細節和情節,都讓道斯通往「神」。
主旋律,它主的不是民族主義,不是愛國精神,而是天主教信仰。
它是外在神作,而非內在神作。
看過庫布里克《全金屬外殼》的人都會看出來,道斯的新兵訓練場景,幾乎是完全拷貝了庫布里克1987年就搗鼓出來的活兒。
《全金屬外殼》改自小說,和《血戰鋼鋸嶺》不同的是,被折磨、被羞辱的新兵蛋子,殺了人,也殺了自己,最后,全片的人在戰爭中都成了罪人。
一個是假的,但看起來更像真的;一個是真的,但看起有虛假的地方。
這便是吉布森和庫布里克的區別,不同手法造就不同效果。
這幾天,院線還有一個講英雄的片子,《薩利機長》,弄的也是真人真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導演手法很克制,不煽情,沒有過度抒情,人物有情緒,但不鬧情緒。
他刻畫薩利,強調的是薩利的專業精神,薩利牛逼,但人家不過就是干了分內事而已。英雄也是凡人,凡人變成了英雄。
從感染、熱血效果來看,《薩利機長》可能不如《血戰鋼鋸嶺》,但這一次,我覺得老牛仔的活兒更好,他的英雄,誕生于對英雄的質疑,誕生于事實之中,而不是像道斯那樣,誕生于布道封神。
《血戰鋼鋸嶺》讓人產生的雞皮疙瘩,有些令人興奮,有些令人不適。
我喜歡神作,但討厭一切造神電影、造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