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電影《無名》,和它的導演程耳一樣,不喜歡挑尋常路走。在姹紫嫣紅,百花競艷的春節檔,這部影片保持了相當程度的“沉靜”,這種屬于思考者的氣質,附著于影片的四條時間線上,穿梭在各種閃回的臺詞之間,交織成數百個極富美學體驗的鏡頭……它或許不是2023春節檔最熱鬧的電影,一如多倍濃縮的咖啡,如若你深愛電影,便一定能走入它的世界,縱享一場極致的視覺與靈魂盛宴。
絕妙的鏡頭與縝密的劇情之外,真正體現這部影片極高格調的,是它所處的位置。它是春節檔電影里,與萬千勞動人民站得最近的電影。《無名》之名,可以詮釋為奮斗在上海灘秘密戰線上的情報工作人員,但私以為,《無名》更深層的含義,是千千萬萬湮沒于時代煙云的普通民眾,片中的四條時間線,每一條都富含著那個時代勞動者的影子或者隱喻,導演以全片為媒,完成了一個暗線主題:歷史的進程里不缺英雄,但其脛骨脈絡,確由蕓蕓眾生構成。
全片流露最為精彩的三處眾生贊歌,分別體現于三只狗,一隊日本兵和一個女店員。
各處時間線上,一共出現過三只狗,其一是轟炸廣州時,跟隨日本飛行員坐飛機的秋田,身份尊貴,趾高氣昂卻曇花一現,墜入萬丈深海,這是作者對于個人英雄主義的否定態度。第二只是養在汪偽政府里的兇惡黑狗,咆哮竄跳,狗仗人勢地活在方寸之間,這又是一種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者失去自由的象征。只有最后的一只處于廢墟中的黑狗,堅韌,聰明,在苦難的大環境下艱難求食,最后湮沒在戰場灰黃色的煙云里,它正是那個時代勞動者的象征,勤勞,質樸,無法對抗歷史大勢,但每一分努力都散發著尊嚴與自由。黑狗消失的背景是戰爭后的斷壁殘垣,是各色的餓殍,但它保留了作為自由生命最基本的光輝。一個個的近景與特寫,這就是作者對于戰爭大背景下,普通人求生意志難以掩飾的贊許與支持。
1941年的時間線上,導演用了一段群像鏡頭,對荒野間一隊日本兵的篝火晚餐進行了刻畫,他們開著玩笑,暢想未來,他們是戰犯,是罪人,但至少在那個晚上,他們承擔的是戰爭年代下的普通人角色。由于國家機器進入戰爭狀態,正反雙方的“無名”之輩都注定都要承受時代之殤。三十秒鐘不到的運動鏡頭下,他們都被地下黨擊斃,以“日本侵略者”之名與國家的那段歷史綁定,釘在了恥辱柱上,影片以冷峻而理性的目光對日本普通士兵作出的展現,體現的是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以及身涉其中的普通人最為極致的悲憫。
第三個極為重要的“無名者”標志出現在1946年的香港餐廳。戰后的中華大地百廢待興,民眾流離。王一博在餐廳點菜時,無意中流露的一句上海話,得到了好幾個來自不同位置的回應,牽涉出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量平民被戰火逼迫,背井離鄉的歷史。僅憑一句祖國方言而在他鄉得到優待,甚至最后離開之時,老板娘還邀請他再次來餐廳做客。這一段中的王一博成了一種鏈接符號,于流浪者和家國之間構筑起了橋梁。
全片上下,“人”字無數……《無名》注定光輝,它演繹的是諜戰,是英雄故事,更是萬千民眾身涉其中的苦難歷史。前者,將作為后者的注腳而永恒……
關鍵詞: 無名與萬千勞動人民站得最近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