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綜藝《樂隊的夏天》第三季終于在立秋后開播,疫情三年后,這檔曾經令人驚喜的熱門網絡綜藝節目總算回來了。第一期播出當天網播指數排名第一,“那英:你不吹牛能死嗎?”等話題也登上熱搜。從首周Vlinkage網播指數來看,這一季的網播指數也是目前為止最高的。
然而,第一期節目播出后,這檔節目就開始熱度下滑,進入第二周,即便是更新日,網播指數也沒能突破60。從觀眾的反饋或許可以看出熱度下滑的原因。
目前豆瓣上還沒有評分露出,卻可以很直觀地看到網友評論兩級分化比較嚴重,有部分網友認為本季節目看點滿滿,也有些網友認為很難超越第一季節目帶來的驚喜。
【資料圖】
2019年《樂隊的夏天》第一季剛播出就點燃了觀眾的熱情,樂迷們成為自來水,在網絡上“奔走相告”,仿佛發現了寶藏。這一寶藏節目也確實對樂隊文化的傳播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影響力不斷發酵增強。主流觀眾認識了很多本來屬于小眾的樂隊,去LIVEHOUSE 看演出的人也多了,有些樂隊更因此走出生存困境,樂隊的演出接得多了,演出費也高了,市場在逐漸打開。比如新褲子、五條人等樂隊分別在第一、二兩季出圈,不僅在話題上,音樂品質上都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
從目前開播的兩期節目的效果可以看出,節目組在制作上還是很用心,也能看出前兩季樂夏在觀眾熱度、商業資源上在持續累積加成,這些無疑都是利好的因素,讓遲來的樂夏依然保持著相當的水準、關注度和影響力。
弱化權威,驚喜感不足,后續能否翻盤?
這季節目在規則上最大的改變是,每個嘉賓從前兩季每人十票的投票權變成與其他人一樣的一票投票資格。表明了節目組更趨“平民化”的“服務意識”。但弊端是,專業性減弱,點評不夠犀利,多褒少貶,少了些“火藥味”和專業犀利點評的樂夏讓人覺得溫情有余,銳度不夠。再加上有些樂隊整體風格不是很突出,有些樂隊選歌偏抒情,個性不是很張揚,帶給觀眾的沖擊力略顯不足。
這季“樂夏”共有27支樂隊加入,音樂類型包括了后朋、后搖、流行搖滾、曲藝搖滾、爵士樂、世界音樂等風格。量級和知名度上也既有“二手玫瑰”等聲名在外的樂隊,也有頭兩季參加過節目的樂隊,如Mr.Miss、聲音玩具、九連真人這樣的“回鍋肉”,還有些新組不久,或大眾并不熟悉的樂隊。但從前兩季的觀眾反應來看,不管大眾是否熟知,或什么類型,即使是回鍋肉,只要有真正直抵內心的演出,大多數觀眾一樣會被打動,接受并熱愛。
在嘉賓選擇上,號稱“超級大樂迷”的嘉賓除了主持人馬東,前兩季的老嘉賓大張偉、張亞東,還邀請了第一季冠軍新褲子樂隊的主唱彭磊、歌壇老將那英、演員高葉加入,算不上多驚喜,也基本維持了前兩屆的水準。
首期節目里給觀眾留下較深印象的有Nova Heart樂隊主唱馮海寧的表演,充滿張力和表現力。她放松的姿態,坦然的態度,有沖勁的演出成為加分項,令女性意識崛起的觀眾們眼前一亮。有網友留言說:“看看這樣的姐吧,別再看體重秤了。”
而虎嘯春樂隊一位看起來社恐的成員真誠的擁抱也成為第一期節目溫馨動人的場面之一,雖然他們最終票數不高,但也讓人不禁心中升起懸念:他們會不會像五條人一樣,因為觀眾緣被撈回來?
在第二期節目里,辨識度較高的樂隊九連真人作為回鍋肉唱了一首《引流》,是他們在參加樂夏后的心路歷程,很真實,但是少了些第一季那首《莫欺少年窮》的底層感受,得票也不高,幾個“網紅樂隊”,如回春丹,雖然表現不錯,也不算有爆點。倒是老牌的安達樂隊扎根于草原民族的音樂節奏帶給了人們具有現場感的震撼。
總之,除了故事、人設和氛圍,觀眾最想獲得的還是搖滾樂強烈的視聽感受和情感共鳴。這不僅包括高水準的音樂旋律,高品質的演出效果,更需要直抵內心的本土表達。比如頭兩季新褲子樂隊、刺猬、五條人,包括九連真人,都個性化十足,在音樂表現上又帶有一定文化內涵,使觀眾獲得了普遍的共鳴感。九連真人、五條人的歌詞有些方言觀眾雖然聽不懂,但是本土的語言自帶一種共情,一瞬間會擊中我們的情感。言為心聲,樂隊演唱噴發出的熱情熱血和個性聲音才是搖滾樂隊真正的能量源泉,大多數并非是搖滾樂樂迷的觀眾們聽的也是這樣一種感受。
所以,大眾不在乎是不是回鍋肉,只要有穿透力的表演就可以抵達內心,產生共情,也一定會點燃夏天。在這一點上,第三季頭兩期節目顯然不如前兩季,尤其是第一期節目沒能給觀眾帶來震撼之后,觀眾流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能期待后續節目在選曲上多增加一些更具本土文化特征,更具文化表達、更有力量感的曲目,以挽回觀眾。
節目要繼續,商業和藝術難平衡
除了內容上的發力,商業的加持更是必不可少。在樂夏停播的近三年中,《草莓星球來的人》、《我們民謠2022》、《閃光的樂隊》、《星電音聯盟》等與樂夏同類的節目也在不斷出現,但在破圈能力、關注度和商業價值上也都未能超越《樂隊的夏天》,但樂夏自身的困境也依然存在。
作為偏小眾藝術的綜藝節目,出圈后未來的走向如何?會不會因為更趨大眾化,過于商業化而失去原來的味道?這可能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對此馬東的回答是:“我們能做的基本上都做完了,現在就是把后面的也做完,我們盡力,就像是作家交出了自己的一本小說,毀譽由人。”也許對他和公司來說,把節目做完,客戶和平臺滿意,把最好的節目呈現給觀眾,就已經完成了節目的KPI。
不得不承認,做藝術的節目也得談錢,制作費、近三十支樂隊的演出費都是不小的數字。這一季在三年疫情之后回歸,最終還得靠有廣告商青睞,本季廣告主也大多是知名品牌,除了京東冠名,一汽-大眾攬巡、度小滿、安慕希、雅詩蘭黛等幾個廣告主也都頗具實力。這說明,頭兩季節目的商業積累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但如何讓廣告植入自然妥帖,觀眾不反感,商業和內容達到平衡?這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節目組具有創造力的智慧應對。基本上,制作團隊對廣告商的態度屬于積極回報型的,總是在關鍵時刻把關注點給客戶爸爸。對此,有網友樂觀地表示:馬東做的綜藝和其他節目的區別就是,即使你猜到他要講廣告詞,你也聽得下去。
盡管如此,制作團隊仍然需要警惕:不要在廣告中聽音樂,觀眾才能廣泛接受商業植入。目前不能說節目完全能做到讓觀眾不反感,但也看出團隊在觀眾和客戶之間努力尋找著平衡點。比如在介紹樂隊的環節,樂隊都出場之后,安排幾個廣告主亮相,也是讓人看到,幕后對這一問題的思路和處理邏輯。
不可否認,《樂隊的夏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獨立音樂的市場化:讓大眾更了解樂隊文化,開始關注更多國內樂隊。但是面對觀眾越來越高的期待,如何維持觀眾的熱情,也是一個新的課題。同樣以小眾藝術破圈的《這!就是街舞!》,也在評分上從第一季的8.6跌到了第五季的6.4,評價大幅走低,《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也比第一季評分低,第三季樂夏會否走向疲軟,讓人捏把汗。
的確,疫情三年之后,大家對樂夏3少了第一季那樣的新奇和驚喜,但它作為一檔高品質的音樂節目在一眾綜藝中,依然獨樹一幟。人們期待平淡的生活被音樂點燃,希望樂隊們的激情荷爾蒙和獨特的個性表達像夏天一樣熱力四射,帶給行業持續的改變。有樂隊的夏天,燥起來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