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麥當勞(中國)更名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此前8月24日,投資者名稱也由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變更為金拱門中國管理有限公司。
麥當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表示:中國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麥當勞在美國以外最大的市場。我們通過更快速的本地化決策,滿足中國顧客的需求。
改名后的麥當勞叫金拱門,那么金拱門是什么意思你呢?
金拱門其實源自西方的一個童話傳說,講述一個紅衣老人每到冬天就騎著馴鹿穿過金拱門來到每家每戶為孩子帶來禮物和美食的故事,為了紀念這個節日西方人在金拱門前立了一個金拱碑,還有歌謠傳唱:金拱碑,金拱碑,金拱偶的胃~
改革開放后,麥當勞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兩家來自美國的“洋快餐”之一。在進入中國30多年后的今天,終于把中國的業務賣給了中國人。
剛剛,麥當勞(NYSE: MCD)正式宣布,它與中信股份(SEHK: 00267, “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NASDAQ: CG, “凱雷”)的戰略合作已經于2017年7月31日正式完成交割。新麥當勞中國將運營和管理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
中信股份聯合凱雷出資161.41億港元,交割完成后,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在新公司中將持有52%股權,凱雷和麥當勞分別持有28%和20%的股權。這也意味著,從此,新麥當勞中國將改姓“中信”。
新麥當勞中國公布了內地麥當勞未來5年的擴張計劃:未來5年,也就是2022年,麥當勞中國內地的銷售額年均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截至2022年,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將從2500家增加至4500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2017年每年約250家逐步提升至2022年每年約500家;屆時,約45%的麥當勞餐廳將位于三四線城市,超過75%的餐廳將提供外送服務等。
收購一波三折
首先是投資者紛至沓來。自麥當勞宣布將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韓國市場引入戰略投資者以來,包括北京首旅集團、三胞集團、華潤、貝恩、格林豪泰、華彬等多家中國企業都對麥當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門店表現出非常濃烈的興趣。最終花落中信。
其次,遭遇指控。今年2月,曾經在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一案中出現過的北京和君創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肅再次向商務部反壟斷局和商業特許經營管理辦公室提交文件,稱麥當勞在中國的業務存在三大違法問題,要求有關部門在這次特許權出讓之際進行全面審查。李肅在文件中稱,麥當勞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收取高額特許權費并獲得不正當利益,同時其過于激進的擴張策略違反了《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麥當勞隨后強硬回應,否認了李肅指控的問題。
最后,就是中信也面臨一定壓力。根據中信股份2016年財報,其去年純利僅輕微上升3%至431.2億港元,略低于分析師預期,主要原因包括市場疲軟令中信證券收入回落,同時中信銀行資產減值增加,澳大利亞鐵礦計提減值撥備以及人民幣貶值等。不過董事長常振明在業績會上表示,中信未來將轉型為實業與金融并行的綜合性企業,未來持續在消費行業布局,也會考慮繼續分拆業務上市。
肯德基賣了,麥當勞為啥也要賣?
中國是麥當勞全球第三大市場,也是麥當勞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但是,麥當勞或者說是快餐行業已經風光不再。
數據顯示,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快餐行業的市場份額,已由高點時的約57%(兩個品牌分別占40%和17%)下降至約37%(兩個品牌分別為24%和13% )。
隨著國人對健康飲食概念更加關注,像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快餐不再被中國人所喜愛。同時,他們不斷降價和擴張,也使得新鮮感喪失,神秘性不再。同時,此類全球化企業與中國文化的差異以及食品衛生和安全方面的問題,使快餐企業發展越發艱難。
無法繼續維持高增長,餐飲盈利微薄,于是麥當勞為走出困境想出的招數是把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品牌經營權賣掉,其中包括正在營業的2700家店鋪的經營權。所以,難怪有人會稱麥當勞為一家地產公司。借助中信的資金實力和政治資本,以后麥當勞的發展可能更順遂一些,同時對中信來說,麥當勞龐大的網絡和消費群體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將助推其業務的未來發展。
不過,類似于肯德基、麥當勞這樣尋求中國公司合作已經漸漸的成為了全球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慣例,沃爾瑪曾經為了發力中國線上電商投資1號店,但最終卻還是因為發展不利賣給了京東。所以,麥當勞被中國公司收購是好事還是壞事,尚需時間檢驗。